高跟鞋教堂「退燒」,成為媒體的報導重點。網路上不乏對高跟鞋教堂的批評,認為浪費、與當地毫無關聯、是縣府的面子工程,不一而足。但我認為,雖然「退燒」,對嘉義縣政府,甚或全台的地方政府,都可以是一個參考的案例。如何藉由觀光振興地方,確實不是單靠「引起話題」就能解決。

但我覺得,如果縣府有心,可以「置之死地而後生」。其實一直以來,台灣所謂發展觀光,所採取的策略都相當偷懶,我們一直講「配套措施」,但實際上,很少人真的可以講出何謂「配套措施」,遑論落實。若以鄰近日本來說,日本的地方政府也很常製造一些「特色」景點,試圖吸引遊客,發展觀光。但除卻「話題」本身,他們還其他固定的配套,比如想口號,製作吉祥物、周邊商品,與地方電視台談置入性行銷的節目,雖然這類配套措施也顯得僵化,但至少不是僅僅作出一個「特色」便結束。

高跟鞋教堂,也應該是這樣的發展模式。他的所在地「布袋鎮海景公園」,本來就應該好好規劃出一個公園的樣子,搭配適合海邊生長的植物,有瞭望台、觀景步道之類的設置。此外,嘉義縣政府對高跟鞋教堂的說法,是為了紀念當年在此地染上烏腳病,被迫截肢的女性(新聞)。既然如此,縣府就應該在附近設置遊客中心,中心裡可以介紹布袋港的歷史、公園周邊的設施,更重要的,是介紹烏腳病與此地曾有烏腳病的過往,最好還有一個專門的展覽空間。再以這樣的歷史為基礎,發展出「高跟鞋教堂」的觀光意義,說出「故事」,成為可以推廣宣傳的內容。至於什麼金氏紀錄,反而沒有必要,因為金氏紀錄與地方毫無連結,遊客的吸引力也不高。

台灣地方政府對觀光的想像,永遠只停留在吸引目光、製造一日新聞,可是觀光的背後,是需要有歷史、文化的支撐,這樣的觀光才真正是有意義的觀光,才能引起地方民眾的共鳴,增進地方的凝聚力。用高跟鞋教堂製造話題,應該是手段,而非目的。把這些景點串起來,弄個走馬看花的行程,對當地也沒有任何幫助,而且四處千篇一律,失去特地來此地一遊的意義。無奈台灣的地方政府缺乏這樣的思維,不知道究竟是懶惰或是愚蠢,如此空乏的「觀光」,實在與中國那些山寨版的歐洲小城或遊樂園相去無幾。

後記:宛如配合一般,民報於7月30日刊出「【仁醫心路】從防治大脖子到自己捐大體 陳拱北的愛台灣之道」一文,陳拱北醫生正是當年根除烏腳病的重要推手。這樣有意義的事蹟,這樣重要的人,嘉義縣何不以高跟鞋教堂標榜紀念呢?作為或不作為,確實只是心中一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