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韓國相關的書籍很多,但像吳祥輝這樣,一邊旅行,一邊夾敘夾議的寫韓國,似乎只有他一家。因為自己工作需要,我想找本書理解韓國,吳祥輝此書,也許不是最好,但頗契合我看書的節奏。他寫韓國,多是借題發揮,真正去什麼地方,看什麼景點,不是太重要,而是要藉景藉事來抒懷,這才是他的本意。

台灣與韓國長年的瑜亮情節,近兩年似乎已經有所緩和。一來中國的威脅與日俱增,相較於韓國,什麼恩怨似乎都可以無須計較,再怎麼樣,韓國也不曾磨刀霍霍要攻打台灣,對台灣言語恐嚇。其次,之前韓國亮麗的經濟奇蹟,近日也因為中國之累,大不如前,之前國民黨想藉韓國與中國的貿易協定嚇唬台灣民眾,如今竟成為莫大諷刺。

韓國與台灣的近代史有類似的脈絡。韓國與台灣皆曾受日本的殖民,但韓國在脫離日本殖民後不久,就捲入美蘇之間的戰爭,從此南北分治,直到今日。台灣也受冷戰政治影響,「中國」的魂魄在台灣上空盤旋不去。共產主義與資本陣營的對決,迄今仍在韓國與台灣延續。

作者介紹了韓國的政治發展,顯然也是他主要關心之處。韓國爭取民主政治所流的血淚比台灣遠甚,而且,相較於國民黨在台灣一直以外來政權視之,大韓民國政府一直是個「本土」政權,縱然很多韓國人將矛頭指向背後的美國,但不可否認,即使是「自己人」管「自己人」,獨裁專制的迫害並不會比較減輕。因為韓國的民主血淚如此之深,所以官民衝突遠比台灣嚴重,但從好處看,韓國制衡政治人物的法律,立法與落實層面都遠比台灣好。台灣空有民主政治的樣貌,但碰到政治人物的不法行為,多數仍是選擇輕輕放過,難有實質的制衡能量。

另一個關心的重點,是韓國的經濟。眾所周知,韓國的經濟完全主導在少數財閥手上,說是財閥治國,並不為過。韓國的財閥經濟,顯然是從日本戰前的財閥學習而來,由國家扶持少數的資本,並藉此資本來支撐國家的經濟發展。說起來這可以說是法西斯式的經濟模式,一方面政權支持寡占資本的正當性,但寡佔資本也需要提供政治上的服務。不過韓國畢竟已經民主化,民主政府是否有能力制衡這些寡佔資本,要求這些資本家提供相應的社會回饋,就成為重要的關鍵。從書中的描述,以及網路上零星可以看到的韓國現狀的介紹,可以猜想,韓國政府制衡財閥的手段,似乎不太成功。

但除此之外,吳祥輝提到的韓國現狀,我不太有興趣。韓國的問題是否可以作為台灣借鏡,我認為不如日本。說來有趣,南韓戰後各方面,其實都在模仿日本,或者說是藉由模仿日本而試圖超越日本。若韓國有個假想敵,那一定是日本。但若以社會氛圍論,也許台灣更靠近日本社會,而非韓國。可能對台灣而言,日本是個值得效法的對象,卻不一定需要與之競爭。因而就「擷取」日本樣貌上,韓國與台灣各有偏重。因而,若要以韓國做為攻錯之玉,可能還不如日本。

但韓國有一點,我一直覺得值得效法,就是韓國對自身文化的保護與提倡。韓國保護電影產業,是台灣相關領域的人交相讚譽的典範,但深一層論,不只電影,整個文化產業,都是韓國著重的範圍。而且這個「文化」,並不是像台灣一樣只是嘴巴說說,而是真正根植於傳統的文化。自日本殖民時期的積累,韓國對自身文化的相關研究相當豐富。在台灣遲遲推不動的「民藝」,在韓國儼然是自身文化的代表,相較於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傳統貴族與文人藝術,更受政府青睞。而這一基底,成為他們發展創意重要的基礎。台灣對自己文化的認識,可能要遲到這三四年才算是比較有起色。在此之前,到底什麼可以象徵台灣,一直模糊不清。就這點論,我不得不說,台灣受到中華道統的荼毒太深,才使得所謂的文化產業欲振乏力。即使是現在,我們也說不清台灣文化的面目。

遺憾的是,此書並不著墨此點,吳祥輝對韓國以各種景點、博物館連串觀光很感興趣,但這仍然是產業思維出發的概念。產業畢竟只是產業,如果沒有學理的支持,看起來就顯得薄弱而空洞。但另一方面,韓國各道都有國立的地方博物館,蒐羅考古文物,形塑各地的歷史文化,雖然不免有種中共「愛國教育基地」的意味,但比起台灣,確實是有心得多。至少在台灣,我們最多只有各縣市的文化中心,要說「一縣一博物館」,大概還在癡人說夢的階段。文化的建立與民族性的塑造關係至為密切,如果台灣要有個民族的體認,沒有文化背後支持,是不可能成事的。就這點來說,韓國倒是給了一個很不錯的參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洋蔥韓國 韓國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