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因為各地將傳統信仰的活動當成是提振觀光的噱頭,紛紛大肆宣傳,連帶一些所謂的「陋習」也引起輿論注意,最近爭議最大的,大概就是放炮了。之前大甲媽祖遶境,台中市政府沿途拿著探測器,其「紫爆」的數據成為很多報紙的頭條,禁絕放炮似乎成為臺灣「改正陋習」的重要指標。但這樣看似政治正確的言論,卻也引來一些民俗研究者的不滿,比如此文

關於傳統信仰,其實最大的癥結,在於多數在網路上活動的「鍵民」,對傳統信仰其實一無所知。各地信仰活動看似蓬勃,但除了當地民眾或信徒,其他人多半只是來湊熱鬧,甚少有人真正理解「熱鬧」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特別是都會區的居民,對傳統信仰不僅缺乏認識,而且帶有先入為主的偏見,認為傳統信仰落後、迷信、浪費,他們的邏輯其實就是政府主事者的邏輯,如果信仰終究不能禁絕,至少要改造成符合他們理想上「文明開化」的模樣。

這種「我不懂你但我可以教訓你」的思維,對我而言,正是長年高壓統治、不讓臺灣人了解自己文化傳統的後遺症。特別很多住在都會區的人,自己的父祖輩失去對自己故地的連結,也不試圖融入在地,反而將臺灣行之有年的傳統信仰,視為邊鄙的落後文化,輒加批評。這種思維因為長年受到專制政府的庇蔭,反而成為主流觀點,原來臺灣的傳統信仰,反而變成「陋習」而需要「改正」,這點正是很多民俗研究者最不能忍受的。即使是禁止放炮這種看似無涉意識形態的爭議,其實也可以回到這種「文明─落後」的二元邏輯中,而製造這種邏輯的政府,雖然不再專制高壓,但卻仍然活在自外於臺灣文化,以為自己是「文明指導者」,使臺灣的地方信仰,終究活在汙名化的陰影下。

其實這樣的思維也非戰後才開始,早在日本殖民時期,殖民當局就已經處處介入臺灣的傳統信仰,企圖要「改正」成近似日本的信仰習慣。但日本人這樣做,我們尚且還可以說他們是異文化的殖民者。今天政府也好以文明進步為說法,要求臺灣地方信仰做出「改正」,難道他們也把自己當成是殖民臺灣的外來統治者嗎?尤為可悲者,不僅政府,就連見諸報章網路的主流民意,也作如是觀,這實在是長年民智閉塞的遺害。

我也曾經是民智閉塞的受害者。我自小在台中市區長大,舊台中市是日本人憑空建立的人工都市,沒有什麼大型的傳統信仰活動,我的父母親都不是世代住在台中的老台中人,我的成長過程也沒有跟土地、跟地方有過什麼連結。我雖號稱臺灣人,但臺灣傳統信仰、民間習俗之類的內容,其實對我而言是非常陌生的。我一直要到進入大學,認識更多跟臺灣有關的知識後,才慢慢褪去過去的種種成見與無知。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契機,特別是沒有經歷過傳統社會的三四十歲年齡層,在求學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學過跟臺灣有關的內容,出了社會也沒有機會補足對臺灣文化的理解。這個年齡層的人儼然要成為新興的中堅份子,但他們對臺灣的認識,恐怕還不及一位國中生或高中生。而這些人要繼續主導臺灣的主流民意,拿著他們自以為的「文明秩序」打壓原來應該是屬於自己傳統的民間信仰。則諸如放炮、賽神豬之類的爭論,只怕還會持續好一陣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