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獨主張的作者去中國時,被南京烏衣巷的「熟悉感」感到困擾。這是看似矛盾的心理掙扎:在政治上我不願與中國有瓜葛,可是在文化認同上我又覺得中國是我的一部份。我要為了「文化的中國」去遷就政治的中國嗎?

我過去也一直有這個問題,或云迷思。但隨著這幾年歷史學的進展,我找到一個新的詮釋觀點:所謂「中國文化」從來不獨屬於中國。它的源頭可能是在中原華北一帶,但它所創造出來的文化並不是由「中國」這個政治實體所獨佔,而是一大片區域共享的文明。

從中國來理解可能不免還有迷障,但從歐洲理解就很清晰:巴哈也許是德國的作曲家,但他的音樂是所有歐洲人所共享;達文西也許是翡冷翠人(當時甚至還沒有義大利這樣的民族國家),但達文西的作品是「歐洲藝術」的代表,而非只屬於「義大利藝術」。

所以,所謂的「中國文化」,實際上當然不只中國所專屬,而是整個東北亞,包括朝鮮半島、日本群島、一部份的中南半島所共享的文化遺產。日本人在NHK教大家念「漢詩」,選陶淵明、白居易、李白的詩當成範本,但他們會說這是「日本文化」的一部份。韓國人的中學課本裡有蘇軾的「前赤壁賦」,我想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學的是「中國人的文化」。

既然如此,何以臺灣人一定得把這個泛東亞的文化背景跟「中國」綁在一起,然後說自己是「文化上的中國人」?

我並不認為提倡臺灣獨立一定要把這樣的文化背景也一併拿掉。我們現在以這個文化做為主體,確實可以討論是否洽當,但不需要棄如敝屣。重點只是在於自己要有「臺灣人」的認知。我在杭州的時候,也很有感觸,特別在西湖邊,還不是只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情而已,我甚至覺得以前在書上看的古畫就活現在眼前,感受到文化與土地的連結。但我讀詠西湖的詩,看西湖的畫,並不等於我只認同西湖,而不認同台中公園那個水池。

由於長年洗腦,中國人認為「中國文化獨屬中國」的觀念根深蒂固,彷彿接受這個文化就是中國人。而周遭的地區(主要是指日本與朝鮮半島)則「受中國文化影響」。這一方面抹消了日本與韓國固有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忽略文化其實是相互影響。比如說,過去文人仕紳最不可少的配件摺扇,其實是朝鮮半島(有說是日本)的發明,在宋代以前,中原王朝的人只使用團扇。又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為了吸收西方文化,借用許多古代漢籍來翻譯西方的新事物,這些詞彙大量流傳到中國,成為現代中文的一部份,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稱,就有一半是日本傳來的新名詞。而中共的黨名「共產黨」,他們慣用的詞彙「革命」、「鬥爭」、「主義」等語,也都是日本人的翻譯。這些算不算「中國文化」?

所以,文化認同歸文化認同,不需要與政治掛勾。很多美國的移民在美國已經兩代、三代,仍然保留非常多原鄉的文化與習慣,但他們在政治認同上仍是美國人,不會像中國移民那樣神經錯亂,拿著美國護照在那裡喊愛中國。中國人如何洗腦,我無能為力,但至少我得自己設法從這個迷障中走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