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有趣的著作,討論朝鮮士人的明朝情結。朝鮮王朝幾乎與明朝同時成立,在剛成立之時,即延續高麗與元的從屬關係,對明朝行「事大政策」,奉明朝為宗主,接受明朝的冊封,並用明朝的正朔。因此,朝鮮文人視明朝為文化正統的表徵,在明清鼎革之後,朝鮮仍繼續緬懷明朝,修纂明史甚而成為官方與民間文人的風潮。入清之後,朝鮮的屬國地位雖然沒有改變,仍須派遣使者到北京,但原本的「朝天錄」改稱「燕行錄」,朝鮮士人甚至以自身的「外交豁免權」,屢屢向清朝的文人官僚打聽禁忌的南明帝王事蹟、緬懷明朝的過往。

朝鮮士人對明朝的緬懷之情,對我來說實在是很新穎的課題。我不太清楚韓國學界對此課題的研究如何,但就作者所列出的參考書目,對此研究最多的,似乎是中國。這可能跟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有關係,他們對朝鮮文人的「中華情懷」很感興趣。雖然台灣或香港都有人覺得中共是「以夏變夷」,但中共自許中華,我想沒有什麼疑義。他們把這種思維投射到朝鮮文人的思明心態上,著意討論,不免有種學術統戰的意味。

此書是作者的碩士論文改寫而成,持平而論,此書好在立意新穎,但沒什麼創見。當然以碩士論文來說,能寫成這樣已經相當難得,但既初出茅廬,其實可以更大膽一點。碩論一般都是研究者初試啼聲之作,生澀難免,但好處在於,因為生澀,所以在論證上可以大膽,甚至可以多點臆測,反正還很嫩,無所謂唐突。要是寫得多了,有包袱了,要闡述論點就會更綁手綁腳。

朝鮮固然視明朝為宗主,但我看完之後,卻認為朝鮮在明亡以後的「思明」之舉,其實是心理不平衡。朝鮮對清朝多所抗拒,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在滿洲人入關之前,他們就已經跟朝鮮多次交鋒,對朝鮮來說,滿洲人是落後、野蠻的草原民族,在文化上遠遜於他們。所以清代明而立,對朝鮮官方而言,是難以接受的恥辱。因而要在清朝建國一百多年後,朝鮮文人才出現所謂的「北學派」,也就是正視清朝的存在,並向其效法。然而這種心態,可能多少有點類似「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意味。其實背後所反映的,是一種隱隱約約的「我優於你」民族意識,接續後來進一步將壬辰倭亂中強調明朝扮演的「救世」角色,代換為朝鮮武將抵禦外敵的「自強」意識。最終在日本的催化下,產生戰後以來兩韓逐步構建出的朝鮮民族神話。

這本著作出版,其實某種程度反映台灣的實況。台灣這幾年對自身角色定位的危機感日重一日,特別是「中華民國」身分的辯證,如今的台獨思維,已經出現一套完整的「去中華民國」論述,認為就是台灣被「中華民國」所困,所以無法參與國際社會,也無法保障台灣人在海外的權益。朝鮮藉思明與華夷之變來強調自身政權的正當性,同樣的,「中華民國」也藉中華文化正統這種概念來維繫自己某種屬於「中國」的代表性。朝鮮過去由「中華」逐步轉為「朝鮮」的過程,某種程度上也是台灣轉變自身意識形態認同的借鏡。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眷眷明朝 朝鮮 吳政緯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