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路上有討論到中國的「芝麻信用」,引起國外媒體的興趣。這個「信用」系統在中國的「知乎」網裡被刻意引導成類似西方的財務信用,然而「芝麻信用」遠不只是單純的財務信用系統而已,根據這篇文章所說,「芝麻信用」根據五種資訊(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分特質、人脈關係)來判定信用等級,其中很詭異的包含「行為偏好」與「人脈關係」──銀行在評估你的信用時,絕不會在意你到底買了些什麼,更不會預先打聽你來往的對象有誰。很顯然,這個「信用」絕對不是只有單純的財務而已。

由於這是中國官方所推動的計畫,大部分的媒體都覺得這是進一步管控人民的措施。長遠來看,這也可以當成是中國維穩的手段。中國官方長期對抗網路「自由」特質,費力建構出一個巨大的網路長城,在十幾年的經驗中,他們顯然認為單純的防堵終究不夠,再怎麼細緻的防堵,只要被動反擊,就會有漏洞。終於他們摸索出一個極致的方式─其實對中國人而言也是老方法了─「連坐」。「人脈關係」的制定使所有有關連的人的信用同受影響,如果當政治意向納入「芝麻信用」的評等當中,人際關係的壓力就會變成一個強有力的牽制,不勞官方出手,只要官方將不利中共的任何內容都列入扣分,自然就會有一堆人去責怪、孤立另一堆害他們扣分的人,使異議消逝於無形。目前的「芝麻信用」看起來只侷限在購物或理財等面相,但如果這個影響逐步擴大到購物、網速、工作、甚至人身自由,可以想像這個反烏托邦有多麼駭人。

但這個信用機制,終究有個罩門:人必須要上網,這個「芝麻信用」才有用。中國雖然上網人口很多,但遠不到全民皆能上網的程度,所以在實際可以用「芝麻信用」操控之前,他們要確保網路可以遍及全中國,所有人都能夠上網,甚至都可以有一個帳號。這可能也是中國何以要到2020年才會強迫所有人登記「芝麻信用」,顯然他們準備要花四年擴展網際網路的覆蓋率。而且再給他們四年,他們必然會找到一個更妥善的方法,將所有人鉅細靡遺,牢牢掌握在他們的控制當中。

「芝麻信用」不僅是個反烏托邦的雛形,也相當程度說明中國為什麼一再跌破西方世界的眼鏡。西方一直覺得,一如許多發展快速的專制國家,他們認為,一旦中國人民的富裕到一定程度,就會對獨裁統治感到不耐,希望有更高的參政權。可是這個狀態遲遲沒有發生。近年發生很多中國人自發性的抗議事件,但在有限的新聞資訊中,我很少看到有人直接質疑中共本身。中國人雖然如今在外表看起來與西方世界沒有太大的落差,可是實際上他們一直缺乏獨立的公民意識。他們對中共的認知,一直停留在過去「天朝」的狀態,民國時期接受過西方獨立思維的人,絕大多數不是在一連串的鬥爭中死亡、發瘋、噤聲,就是遠走海外。今日的中國人,多半全然相信中共編造出來的謊言,真誠相信中共的說詞,認為西方世界都在詆毀、破壞、攻擊他們擁戴的政府,這個「防護網」,愈是年輕愈牢不可破。「芝麻信用」在西方,一定很快就會遭到質疑,但在中國,只有參與的熱情。與其說中共發明「芝麻信用」控制中國人,不如說是中國人必然走入集體控制的結果。長達數千年的奴役史,他們已經樂在其中,甚至引以為傲。

所以,強調個人要有自主意識的西方世界,他們不會了解中國人的行徑。他們也許看到穿著一身西方名牌,滿口洋文,意氣風發的中國人,可是脫去這些人的外表,他們與當年西方人看到的「藍螞蟻」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中國歷經文革卻沒有分崩離析,這是當代世界最詭異的事情,除了歸咎到中國人的盲從,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理解。如果連文革這樣撕裂人與人之間基礎信任,都不至於使中國步入滅亡,那麼幾個爆炸、幾陣煙霾、幾座荒城,又算得了什麼。英美的歷史學者,多半都在緬懷五六十年代那個人類世界難得的榮景,要知道這個榮景,中國並不存在(至於台灣,實在太小了,沒有什麼影響),所以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有中國攪和其中的世界,並沒有比較好,而且極有可能會更糟。1949年以前的中國,跟1949年以後的中國,不是一回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芝麻信用 中國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