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台灣電視的新聞報導香港反國民教育的示威活動,我看到一台是公視,另一台是中視。兩台都不用「國民教育」,逕言「洗腦教育」,非常直接。但我猜之所以直稱「洗腦教育」,主要是因為台灣早有「國民教育」的用法,也是「國民教育」原本的意思:義務教育。網路上有人亦發現這一點,為文要區隔香港政府口中的「國民教育」。

這是共產中文另一個殘害中文的能耐:置換意義。用原本存在的名稱,帶入中共自己賦予的意義,再用自己人數空間的優勢,直接抽換,於是「國民教育」不國民教育,這個原始意義十分良好的名詞,變成洗腦、殘害兒童心靈的代名詞。

香港許多評論在討論「國民教育」時,都提到國外教導當地政治與社會狀態的課程,多是以「公民課」稱之,而「國民教育」這個詞彙,也不存在於中共的教育課程當中。若仔細去看大陸人談論社會民生的內容,「國民」跟「公民」都是很少出現的詞彙。中共大概沒有「公民」這種概念,在台灣,「公民」指的是可以參與政治的國民,試問有多少大陸人可以參與政治?而「國民」也很少見,我鮮少看到大陸人會自稱「國民」,遑論「中國國民」,唯恐不小心多了一個字,就變成另一個內涵迥異的名稱。多數時候,我看到的大陸用語都是「老百姓」,這個名詞在台灣是有貶意的,感覺「老百姓」就是被管束、被統治、沒有自己的意志與想法的階層,如今台灣大概只有軍隊會公開用這樣的名稱。我平素寫文章,鮮少用「老百姓」,而是「民眾」、「大眾」。這是台灣民主化之後在稱謂上的轉變,反應人民地位提升。可以想像,香港的「國民教育」興或是共官所想出來的名稱,因為在他們的語境中,根本不知道「國民教育」原來的意涵是什麼,或許也不知道「國民」的定義何在。

「國民教育」的成效如何?台灣是個極鮮明的例子。台灣可以跟香港「國民教育科」比擬的,大概就是三民主義課或軍訓課所上的內容。自從「三民主義」離開聯考考試範圍後,這門課立刻成為拿來考試或補其他科目(通常這堂課都劃給教歷史地理的老師)的空堂,沒有人在乎課本裡講了什麼,孫文的《三民主義》有什麼內容。我們還沒接觸到三民主義,就已經有種刻板印象,認為他就是無聊、空洞、虛假的「主義」,只是虛應故事用的,毫無意義。至於軍訓課,我甚至忘記我上過什麼。國民黨強迫一代又一代的學子學習自己的黨教條,換來台獨主義者在國家認同上與中華民國全面決裂。這就是「國民教育」的成效。可見香港共官不僅在課程中忽略了中華民國的存在,就連中華民國經歷的教訓,也絲毫不知。這些人大概就是「國民教育」養成下的模範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