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愈來愈覺得«ppaper»華而不實。

說起來一本四十九元的雜誌,可以有此表現,絕對值得叫好。而且它這麼便宜,實在是不太敢再要求些什麼。也不是真的那麼需要改進,我一直對他們的專題內容十分滿意,即便面對不同的人,«ppaper»的採訪小組都問著相似的問題;我也喜歡徐盼蘋的的專文,但那跟我的所學有關,算不得準。我覺得華而不實的,是「許舜英╳包益民對談集」、「設計火鳳凰」一類。關於前者,我曾經評論過,並不負面。可是我愈來愈發現,他們談的東西距離台灣一般民眾的生活真的非常遙遠,遙遠到他們彷彿是香港的太平紳士,用滿腦子的歐洲思維評價一個以漢人移民為主的社會,比莫夏凱(Cay Marchal)之類的外國人還不能接受台灣社會。我覺得對岸的一個用語很能解釋這種氛圍:小資情懷。他們使用各種外在的形式營造出一個中產階級般的生活,可是這種生活是和台灣脫節的、是浮面的、是強加移植的。就好像我把新家佈置得跟曼哈頓上東區的豪華公寓毫無二致,可是打開窗戶還是會看到醜陋的水泥方塊和鐵窗。如果我們希望台灣的生活水準可以更好,我們就應該想辦法去扭轉台灣人民對於審美觀點的中心思維,透過傳播的方式慢慢去教育,而非只是在乎自己可以用什麼衛生紙、吃到什麼熟食之類的。

我慢慢發現,所謂的「品味」,很重要一部分是社會事物投入用心的程度。有些高度發展國家的人民不一定穿名牌服飾、吃美味昂貴的食物、住華廈洋房,可是我還是會認為他們的生活水準比台灣優越。比如人行道,我在日本所見,無論都市鄉間,他們鋪設人行道都一絲不茍,地磚舖得整整齊齊,路樹娉婷有致,路燈也不會歪歪倒倒。反觀台灣,大概台北市比較好一點外,其他地方的人行道都一定會地磚破裂或不見、雜草叢生、路樹被斫斷、排水溝被兩旁的店家用水泥或柏油填平,一副就是沒有法紀的樣子。一個已開發國家的社會,應該是肯在細節的地方用心,肯替別人著想的社會,所以我們會喜歡歐美日本的產品美觀、方便使用、設計貼心。台灣只是盲目跟著歐洲等先進諸國的後塵,別人做什麼就依樣學什麼,永遠只是皮相,深入不到精髓。

另一個「設計火鳳凰」說是要「改造一件我們日常生活裡常用的物品,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希望能讓我們的生活質感愈來愈好」。幾次看下來,我只覺得許多的改造完全是「為設計而設計」,除了本身造型改變以外,我實在看不出來它的改造可以讓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麼比較方便的地方。設計一個很大的目的,不就是要讓生活更方便嗎?如果我只要一個美美的東西擺在那裡,我不如買隻唐三彩馬來放,以程度而言,台灣設計的產品普遍並不好看,好似「設計火鳳凰」所呈現出來的狀態那樣。

台灣的設計類雜誌這幾年愈來愈多,是個可喜的現象。但台灣在發展設計時有著致命的缺陷:我們的生長環境或教育從無一個培養審美的機制。我們從來不教「美」或是「美感」之類的內容,國中以後的美術課不是其他學科補課的時間,就是考試之用。台灣的環境,也大概被經濟發展那段時期破壞得差不多了。我們對美的認知如此缺乏,怎麼會有健全的設計發展呢

真要給«ppaper»什麼建言,我希望他們可以讓讀者去認知一個「態度」。以第廿期的〈正記南京板鴨〉為例,重點應該放在服務業的「體貼」和食店準備食物的「用心」。一味在那裡談外食、談Deli,好似台北街頭應該充斥Deli,才能離「國際都會」更進一步的感覺,完全本末倒置。也許這種隨意閑談的內容,要有人幫我們先找「關鍵字」,提綱挈領一下,以免閱讀能力日漸低落的我們,最終只抓到「正記南京板鴨」或「鼎泰豐」這類奇異的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