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小吃札記的圖像
舒國治的《台北小吃札記》,在期末報告交迫的當頭,我匆匆地看完。

也許是想一次看完,每每看到一半,變頭腦昏眩,內容乏味。好不容易看完,卻發現自己其實並不愛小吃,或者是說,並不在意。

雖然寫這幾篇跟吃有關的文章,但我對吃的品質不太挑剔。自己一個人獨居在外,住的偏遠,能有便利商店可資裹腹已是萬幸,其他用料是否講究、是否有有加味精、是否調味得宜、是否地道等等,實在很難苛求,我的舌頭也無法要求到這個地步。

我一向相信世界食物會愈來愈難吃,即使是注重美食的先進國家如法國,也不可避免。因為大規模的商業種植讓可食用的蔬果品種變得極少,口味趨於單調,而牲畜的集中養殖,也讓肉質中的肥油愈來愈多,愈來愈不健康,更不要說土壤水源的污染和化學肥料種種影響,讓食物的水準每下愈況。每思及此,就覺得再怎麼挑剔,也不能阻擋我們愈吃愈糟的現實。

試舉一例,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今天大家所吃的小黃瓜,味道比廿年前要淡上很多?我這麼說,是因為以前我很討厭小黃瓜的味道而不吃,但現在我可以接受,因為小黃瓜已經沒有什麼味道了。我有時還會吃到毫無味道的小黃瓜,只剩脆脆的口感。小黃瓜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不知道,但我想這可以作為一種基準。

而且我愈來愈討厭有錢國家某些吃食上的「講究」,那不啻是種變相的浪費與殘害地球。美國牛肉剛解禁的時候,電視節目請茹絲葵餐廳的公關介紹進口的美國頂級牛肉。我聽到他說那些肉質頂級的小牛滿幾個月就得吃什麼多好的榖類玉米,才能讓肉質充滿美麗的油花,突然覺得吃美國牛真是造孽,而對只吃草的澳洲牛比較有好感。幸而舒國治的「講究」並非這種殘害地球的行為(但 « ppaper » 就很有如斯傾向)。

只是對舒國治的種種講究,我似乎可總結一點,即是「家的感覺」。舉凡洗滌仔細、工序繁複、調味清淡、注重衛生,這都是尋常家庭開伙之必然。像以前我家要喝豆漿,索性自己買黃豆來做,說便宜也不見得真的多便宜,不過圖個衛生安心,糖也可以隨自己喜愛加減。家裡每每有蝦蟹蛤貝,一定買活的現烹,隨便一碗蛤蜊湯,搞不好光蛤蜊就好幾百元,一點也不便宜,更不輕省,但自己家裡吃,洗仔細一點、吃貴一點也算不了什麼。怎麼說來,最好的吃食仍是家庭上的餐桌,家人的手藝。而在諸多小吃中遊走,求的也不過就是一點可資替代家庭味道的心意罷了。

之前有新聞說家庭主婦將家中煮食做成少量便當在網路上賣,引起很多回響,想來即是舒國治認為「好小吃」之典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