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因為黃嘉千的入圍金馬獎的光環,一時知名度大開。但我得說,不只黃嘉千,劇中的主要演員基本上都很會演,我倒覺得,以小戽斗的演藝資歷與表現,金馬獎應該給他一個男主角提名。

雖然此片講的是台灣子女與父親之間的親情羈絆,但從「老大人」的名稱看不出太多所以然,得從英文片名「Dad's Suit」才能意會到整齣戲中的「戲眼」在何處。雖說宣傳指此戲講的是台灣比較少處理的親情問題,但就我的理解,台灣有限的電影產量中,親情戲所佔的比重其實很高,比如前不久的「范保德」,因為連續劇熱潮而拍出電影版的「花甲大人轉男孩」,就是不以親情戲號召的電影,也會有相當比例在處理親情的內容。這可以說是台灣除了青春洋溢的年少情懷外,另一個台灣主流的戲劇題材。

所以,「老大人」的劇情並不難猜,而確實也都在我的理解範圍當中。老父親鰥居在鄉下地方,卻因為發現自己身體大不如前,想要兒女的幫助。奈何兒子經濟窘迫,又不肯放下身段接受女兒的照顧。這與其說是台灣社會的倒影,不如說是台灣親情戲的套路,好像不這樣演,就不像台灣似的。

因而這樣的內容雖然不失不過,但若以電影的規模來處理,我覺得有點單薄。不知道是導演能力所限還是刻意割捨,戲裡單純的人物關係,其實有很多可以延伸著墨的地方,讓電影更有厚度。比如劇中兒子喜翔與孫子曹晏豪的父子關係,黃嘉千的婚姻或職場,甚至是小戽斗角色更多的細節。這些支線在戲中幾乎消失殆盡,使劇情不得不依靠演員的表演功力去撐出來。從電影的發展,我們大概看得出來黃嘉千的角色是個任勞任怨的人,但為什麼父親卻對他如此避忌,兄長為什麼抱怨他沒有幫家裡分憂,這些宛如過場的劇情鋪陳,實在應該要有更縝密的設定來明確角色的人物特質。角色的飽滿度,不應該只是依靠演員個人的表演技巧。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范保德」,就故事情節來說,「范保德」的劇情單薄到乏味。雖說導演可能想要表現出父子三代的情感羈絆,可是期間的聯繫卻讓人難以信服。很多電影沒處理到的部分,我也沒看到有任何故事在背後支撐。這種隱晦的方式,可能是侯孝賢首開風氣,但侯孝賢的作品,大部分都有個豐厚的設定,就如同謝海盟說的,電影不過是冰山露出的一點點角。可是後面的效仿者,大概就是薄薄的冰層,我們看到的,跟他們背後的設定,差不多就是同一回事。這種情況,或許跟台灣的影視環境有關,畢竟我們沒有那麼豐厚的資金可以慢慢磨,軟硬體也不見得可以跟得上。但我覺得更關鍵的是,台灣導演多少已經習於這種風格化的處理方式,卻沒有意會到一般的商業電影,還是必須要試著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老大人」雖然故事完整,但要放上大銀幕,感覺稍嫌薄弱,用電視電影的方式來處理,可能效果會好很多。

台灣戲劇描繪親情的內容,一直都在一個窠臼當中,好像不這樣演,就不能稱之為親情。這樣的鋪陳因為看似太理所當然,就變得沒有變化,千篇一律。描繪親情,縱然是走灑狗血的套路,也可以便個花樣,比如韓國的「與神同行」,演出一個死去的兒子與母親大和解的劇情,一樣賺人熱淚,但模式新穎。台灣縱然沒有辦法像韓國那樣,用昂貴的美術與電影後製營造大場面,但我想總是有更多說故事的方式,可以讓親情有各種各樣的深度。又或者說,台灣對親情的想像過於一廂情願,致使電影裡的親情總是呈現類似的套路,真正的「現實」,台灣的電影也許根本未及碰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