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物有所值」的感受,可以反映在一個國家的發達狀態。愈是發達的地方,愈能感受到「物有所值」,一般民眾的生活愈有保障。所以在我感覺,台灣不太算是「物有所值」的地方,雖然台灣很多東西便宜,但不見得「物有所值」,很多東西,在台灣買不太划算。但「物有所值」在中國更形匱乏,我在中國購物,很少「物有所值」的感覺,我總覺得我花了很多錢,但得到的商品或服務,卻遠不如我在台灣相對便宜的開銷。

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特有的計畫經濟所促成的。

为什么高端酒店这几年扩张的这么快」一文提到中國高級酒店的畸形成長,而該文的畫外音就是五星酒店清潔品質低落的新聞。眾所周知,中國的經濟發展從來不是因著社會需求,而是政府的要求,在供需不符的情況下,外表光鮮的硬體,往往就配上低落的軟體。中國的高級酒店便是如此。在過去地方政府想以高級酒店妝點城市建設的情形下,他們並沒有想到如何維繫往後高額的開銷,但打奢所造成的消費萎縮,迫使他們不得不縮減開支,甚至不惜毀滅自身的形象。

類似的情況不是只有酒店,其他面子工程都有程度不一的後遺症,出現虛有其表的情況。我今年在敦煌就見識到一個例子。因為中國要在敦煌舉辦文博會,蓋了許多與城市不相符合的豪華公共設施。但這些設施基本上對一般市民沒有什麼意義,除了文博會期間,要維繫這些設施也非常困難,只能販賣固定節目給觀光客看,讓他可以有起碼的運作。他們會在搬演固定節目之前,弄出一段藝術品拍賣秀,顯然就是為了幫補場地開支。這種方式很粗糙、很暴力,但不得不然,畢竟劇院或會議廳是極為燒錢的公共設施,台北的兩廳院三十年了都是虧損,就知道僅靠觀眾買票是根本沒有辦法維繫。但台灣的建設基本上都是落後於需求,不像中國總是建設先行,其結果就是,為了勉強運作,不得不大幅降低水準。中國人貌似有著華麗的硬體,但軟體卻打了極大折扣。這對新興的中產階級而言,其實是傷害了他們的權益。

而也因為如此,中國習慣了物沒有所值的生活,導致他們的物質水準雖然提升,但付出的代價卻遠大於一般發達國家。比如說,原來無印良品在中國的價格就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以上,如今又因為山寨版的無印良品喧賓奪主,搶走了中國的商標註冊,中國人於是就要接受貌似比較便宜,但品質惡劣很多的自家山寨版。中國人要活得有品質,代價愈來愈高。我們甚至還不要談到空氣或水這種攸關基本保障的問題。

台灣理論上還算是物有所值,最缺乏這種感覺的,大概就是房地產了。但就房地產而言,中國也許比台灣更沒有。不僅僅是房價的問題,還包括建築水平。三四十年前的台灣公寓粗製濫造,跟中國的建築物有點類似。但中國還有宛如紙糊一般低劣品質的建築,就算不這麼嚴重,很多細節也是粗糙的難以理解。我於是有種感概,在中國確實可以過著很便宜的日子,但是要拉高一個層級,就要多付很多代價,這是在台灣所不需要的。特別對台灣這樣西化的社會而言,中國西化的程度,我覺得依舊很低。這也多少說明了中國某種發展的假象,而這種假象,我覺得他會一直持續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