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出遊,頗出我的意外。第一是天氣。原本我以為陝西甘肅一帶比台灣乾的多,也比較熱,所以根本沒有帶什麼長袖衣服與雨具。想不到第一天到達後就開始下雨,而且雨勢之大,讓我想到我第一次到西安時的傾盆大雨。去麥積山的時候,雨勢仍然不停,但據說前一天因為雨勢太大,景區關閉,我們算是相當幸運。


(所謂「麥積煙雨」,美則美矣,但身處現場的人其實頗為狼狽。)

自此之後,出遊的天氣出乎意料的好。我們在敦煌三天,照說入夏了應該又熱又曬,結果卻是陰涼的天氣,而且有雲遮住太陽,簡直是不能再好。後來到了雅丹地質公園,那裏是典型的沙漠氣候,理應也是奧熱無比,然而出門到公園的路上,居然下了點零星小雨,清涼不已,到了雅丹公園才出了太陽,跟想像中熱到發暈的氣候毫不相同,套句中國人的慣用詞,真正是「人品大爆發」。唯一不盡如人意者,是最後一天在西安的大雨。由於沒有雨具,我淋的非常狼狽。還好已經最後一天,已經快要回台灣。


(敦煌天氣陰陰的非常涼爽,簡直是不可思議。)


(雨大到不行的西安)

但跟兩年前去日本的行程一樣,我深深覺得,跟團旅行真的不符合我的需要。一來跟團其實很累,很早就要起床,很晚才能到旅館休息,一路跋涉不說,我們一團破百人的規模,光是集合就要耗掉半小時,這裡耗一點那裡耗一點,真正可以遊歷的時間其實很少。以我這樣喜性孤獨,寧願自己走的人,其實很痛苦。我自己走,不僅時間可以完全掌握,看景點也非常有效率,晚上還可以早早回飯店休息,好好儲備體力。像這次,第一天我們就因為交通因素,拖延到凌晨三點才入住,隨即六點就要起床,幾乎沒有休息,第二天也拖到了十一點多。唯一一天例外,是到了敦煌的第二天晚上,不過也因為這個空檔,導遊們拼命推薦團員去看「又見敦煌」的劇場,一張票要價238元人民幣。我沒有去,所以多了一點時間,才能逛逛敦煌市區。

另外,我們行程中安排去看「絲路花雨」,說是在國外巡演三十幾年的舞劇,在國際有盛名。我們看的地點,還是敦煌文博會的永久場址,數個巨大的仿唐式建築在遼闊的廣場中拔地而起,氣勢驚人。但裡面的設計略顯老套,不經意有種社會主義風格的感覺。

「絲路花雨」基本上就是中國樣板戲的套路,我當然是極不習慣,但這大概是新中國的傳統美學,也就不便多做評論。倒是戲在開演前,居然有個書畫拍賣會,本以為都這年頭了,應該不會再有這種亂七八糟的書畫推銷,想不到居然在這裡出現。厭惡之餘,大概也可間接說明,這樣碩大的場館要維繫營運極為不易,只是靠著團客的團體票,一定是入不敷出。而中國這樣碩大的面子館到處都是,如今地方政府都債台高築,幾乎不可能花太多錢維持這種一年只用一兩個月的建築,他們想來想去,大概只剩下這種方式可以多少貼補一點吧。


(在劇場內拍賣書畫,書家就站在一旁,場面詭異。)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者,就是此次出遊的餐食。因為這個團的特殊背景,我們旅程上是全素餐食。全素乍聽不甚「可口」,但一路上吃飯基本都很符合台灣人口味,味道清淡,而且幾乎清一色蔬菜,沒有什麼人工的素料,每餐都能吃到至少三種深色蔬菜。有時飯店早餐的自助餐,因為要顧及其他客人,就會出現原本當地習慣的重鹹重辣口味,這時就更顯得我們的桌餐的清淡口味非常奇特,有時清淡到我甚至懷疑他們根本沒有加鹽,但這種口味贏得團內眾多老人的喜愛,讚賞這次餐食品質很好。我也很困惑,到底是本來中國做素菜就清淡,還是特意配合台灣團,如果是特意配合,那他們對台灣團的口味實在掌握得很好,跟2007年我第一次去中國時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的發展快速,偏遠地區的硬體基本上都已到位。比如到榆林窟,我們走的是一條新開的公路,據說前年老師去的時候尚且不存在。這些寬敞的公路大大縮短各處的距離。中國人的態度也有轉變,這點我在去年北京時就有感受。像去Miniso這種模仿日本品味的潮店,裡面的店員溫和有禮,一看就知道有受過職前訓練,幾乎跟在台灣沒有兩樣。但細節的落差還是有的,中國各地看似通暢的高速公路,有時限速居然只有60公里,要說為什麼,我大概會猜測是他們的施工品質問題。此外,中國各地,只要是室內,總會有股味道揮之不去,是種疑似燒完什麼東西的氣味,我懷疑可能就是工業的汙染廢氣存留在室內的味道,只要聞到這味道,再怎麼高大上,也忽地被打回原形。

中國的廁所,大概在習近平一聲令下,已經有很大的改善。不過這種改善總有個套路,比如他們酷愛在廁所用石面裝修,常常從牆壁到地板都貼滿一色石板,與其說是炫富,不如說是方便他們清潔。因為石板表面光滑,比較好沖洗。男廁也多半換成白瓷的小便池,但常常不通,因此不免仍有股異味。但整體而言已經是莫大的改善,雖說可以看到習大大的「效果」,但反面論之,一定要這樣高層號令才會進行改善,中國的「進步」其實也是相當被動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國 敦煌 麥積山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