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宜津日前在台南市長初選政見發表會上提出廢除注音符號,引起輿論聲浪。雖然我不太清楚台南市長選舉為什麼會牽扯到台灣的語言教育,但無論贊成與否,至少她成功變成新聞焦點。

注音符號是民族主義驅動下的產物,因為民族的成立需要一個統一的語言作為聯繫,所以需要用一套拼音系統來規範標準口音。但在台灣,無論是注音符號,或是注音符號所標註的「國音」,基本上都是外來的東西,注音符號所肩負的,其實是台灣數代人消抹掉自己母語的發展史。在台灣主體意識建立的過程中,與其去看注音符號是否該廢,毋寧更要問:我們還要用這套語言當作我們的教學語言嗎?

而發音系統的變換,也說明台灣位處文化弱勢的無奈。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東亞地區的語言面臨到西方世界嚴重的衝擊,幾乎全都有或多或少的改造變異,語言系統的中斷造成文化傳承的困難,從屬於西方世界的附庸性格非常嚴重。葉宜津以「國際接軌」為由要廢除注音符號,若用劉仲敬的術語,這可以看成是「文化窪地」的展現。

在追求文化主體的過程中,我一直認為台灣人對此其實是相當迷惘的。一來過去忽視文化,使得台灣人對文化的敏感度極為薄弱,由於學校教育對此幾乎沒有著墨,多數人只能對大眾媒體人云亦云,覺得台灣沒有「文化」的人所在多有。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去追求主體性,不啻空中樓閣。而且遺憾的是,一直以來,無論是官方或民間,都沒有針對文化進行深刻的討論。比如說,最近一次,由典藏雜誌社主導,邀請台北藝術大學與台灣藝術大學兩間學校的校長進行「辯論」,乍看之下似乎是很不錯的開頭,但最後變成一個各說各話的無聊政見會。沒有議題,沒有機鋒,就連為什麼只邀請兩間藝術大學的校長來談藝術教育與未來,都缺乏正當性。過去台灣雜誌社愛舉辦「座談會」,邀請幾個著名藝術家來各抒己見,當作雜誌內容。這種模式,在過去戒嚴時期,資訊受限的情況下,或許還有點促進輿論的作用。但如今還用這種清談式的方法,除了給業界人士一點閒聊話題之外,我覺得對台灣文化的進展,實在用處不大。

但深刻的討論不可能無緣無故出現,區區幾個人在臉書上發表萬言文章,也無助於引起輿論反思。所以葉宜津若想要真正做一點除了譁眾取寵之外更進一步的作為,我覺得就應該要趁勢繼續去討論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注音符號,還有台灣的語言教育,「國語」的必要性,乃至於語言作為建構台灣主體性的關鍵意義。注音符號廢除,不應該只是「幫助國際接軌」這種莫須有的理由,若真的要照「國際接軌」這種邏輯,台灣乾脆用英文當國語,不是才真正可以跟國際接軌嗎?除卻「國際接軌」、「國際性」這種老人迷障,我們需要的,應該是更精確的利害因素,跟更深遠的未來走向。我希望這不要只是區區的放話,我們討論文化,不要只能停留在此。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注音符號 爭論 葉宜津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