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此片本來很抱期盼,但上映前一天,我忽然想到,導演的前一部「父後七日」,我並沒有很喜歡。我想一個五字頭的導演,要說他的導片風格還有什麼變化,應該是很難。既是如此,我似乎應該對該片有所保留。

幸也不幸,我的想法是對的。「阿莉芙」用了時下台灣最當紅的題材:原住民與性別認同,但卻像船過水無痕,看不出什麼意思。片中三對演員分別表示三種關係:女T與想要變性的生理男、已變性的女性跟他曖昧的男人、晚上去當扮裝皇后的公務員與他的妻子,這三條線實在沒有什麼交集。當然,如果故事講的好,三條線也不見得要什麼交集,但偏偏每個故事都是不完整的故事,而這個不完整,不像是冰山一角,反而像是導演不會說故事的粗疏。

這某種程度也反映台灣面對這種尖銳議題的狀態,我們好像面對了,可是沒有衝突、沒有討論、沒有沉澱,就出現了一個貌似很好的結局。到底這中間經歷了什麼,宛如有塊巨大的白布遮住,毫無所知。女T的姊姊出現在電影後段,驚鴻一瞥的看到這個帥氣的萬人迷某種「真實」,但可惜的是,這個「真實」隨即消失,我們也無從得知他姊姊會以什麼樣的姿態介入劇中主角的生活。阿莉芙的劇情最吃重,感覺導演想要著墨最深,但處理到關鍵的劇情,我又看到一個白布遮蓋的狀態,沒有細節、沒有交代,只剩下最後的和解。排灣族的貴族衣飾讓人驚艷,卻襯托著劇情本身的蒼白無力。

透過「阿莉芙」,回過頭去看黃惠偵的「日常對話」,忽然覺得「日常對話」的可貴。一來「日常對話」有許多細節,看到悔恨、掙扎、痛苦,然後才是對自己與母親的和解;二是那個台灣主流的「逃避」,逃避有爭議的、會引起不悅的部分,視而不聞,佯裝什麼事情都沒有的社會氣氛,很具體而微的表現出來。誠然以紀錄片比照劇情片有點奇怪,但重點是,王育麟在片中處理社會議題,不像是在呈現,反而類似噱頭,既不去顯露議題本身的癥結點,也沒有什麼值得沉澱的鋪排,卻像是主流台灣社會所呈現的那樣,試圖輕描淡寫,然後假裝結果很不錯。

我覺得探討如此深刻議題的電影,變成浮光掠影的樣貌,實在有點可惜。而且電影的配樂,一如「父後七日」一樣,到最後變成了干擾。某些時候忽然出現胡德夫的歌,讓我很困惑出現的意義何在,只因為胡德夫參與演出嗎?相較之下,「大佛普拉斯」無論就劇情、節奏、議題呈現都好很多。年輕一輩的實力與深度,確實比較值得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