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李唐大江浮玉.jpg

(傳)李唐 大江浮玉
絹本淺設色 20.7X22.2公分 集古名繪冊第九幅
收傳印記:妙品。虛谷。另一印不辨。

幅中繪一島嶼屹立江中,旁風濤環遶,勢欲飛動。島上一峰突起,上有寺宇浮圖,筆墨秀潤可愛,林木山石描寫甚為精工細巧。

本幅舊題為李唐,然察其筆墨清潤,峰巒秀起,則具郭熙氣象,與禮堂勁挺剛硬之筆墨迥然相異。若再細審,其中山石林木畫法最是神似郭熙,尤以島嶼主山之輪廓由中鋒轉側,臥比使轉頓按,筆之粗細起伏甚大,與郭熙「早春圖」近景巨石逼似。一畫遠山,一畫近石,而用筆之法亦步亦趨,較之宋人「岷山晴雪」(註1)更能傳郭熙家數。取法嚴謹,當去熙不遠。

郭熙畫法源出李成,而能自出機杼,晚歲更為起軼,善山水寒林。其畫烟雲變滅,峰巒隱顯之態,獨步一時,最為宋神宗喜愛,殿中專以懸掛其作品。而徽宗即位後,則將熙之畫退藏入宮內庫中,並易以古人畫作。(註2)儘管其後郭熙畫風之影響力逐漸減小,然宗其畫風者仍不乏其人,具夏文彥載,在宣和紹興年間師郭熙者有張浹、顧亮、胡舜臣、楊士賢、僧超然等人,繁冗緊密各得熙之一偏。(註3)其所記內容記又以僧超然之「峰巒礬頭,酷似郭熙。」頗能傳熙之精要,惜畫蹟不傳。

此圖雖是小景,章法仍循北宋之主峰頂立中央位置格式佈景,惟結構稍嫌細碎,乃傳習者有所增添之故,若以筆墨靜穆沉穩推斷,或是宣和紹興間屬郭熙一派之精作。(註4

依籤題畫名,本幅所繪或即焦山,地處江蘇省鎮江縣東江中,與金山對峙,二山皆另名浮玉山,為江南名勝。焦山又作譙山,乃東漢末年處士焦先(一作光)避亂揚州隱此,山因以名,並世流傳。南宋吳琚解綬襄陽,於紹熙辛亥(1191)秋與友人孟子開、常叔度聯袂登舟,循長江而下,嘗至此一遊,並書「焦山題名」一幅。(註5)自來世人常託詩文以言志,而畫家則藉咏古之賢哲隱逸高士為題,融入畫中,以抒情懷。此幅取材雖不如蘇軾「赤壁二賦」流傳之廣,然以此為題不當絕無,如文徵明於嘉靖壬午(1522)即有「金山圖」一幅傳世。(註6

(許郭璜)

1 圖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宋畫精華》(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1976),中卷,圖版7
2 鄧椿,《畫繼》,收錄於《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一冊,頁346
3 夏文彥,《圖繪寶鑑》,收錄於《畫史叢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4),第二冊,頁770-774
4 同註1,上卷,頁13
5 該幅為「宋二十二名家法書」冊的第十二幅,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65),頁154
6 圖見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吳派九十年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圖版105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