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社的劇作「少年金釵男孟母」,是周慧玲根據晚明文人李漁的《無聲戲》中一個故事「男孟母教合三遷」所改編。李漁在文壇上頗有聲名,甚而著名的「芥子園畫譜」,其「芥子園」一名也是因他的住處而來,在美術史上也有一筆。他寫的「男孟母教合三遷」本身內容已經相當勁爆,很像是翡翠雜誌會刊載的內容。閩中一帶流行男男戀,曰「南風」,特別是莆田一帶。而且不僅男男,甚而是好戀孌童。「男孟母」即是講有男子相戀孌童,用情至深,孌童在他愛人死後,為了扶養他遺孤,不惜男扮女裝,代替母職的故事。雖說故事終了不免教忠教孝,但這種教法也算是獨樹一幟了。

原來的故事已經這麼厲害,其實改編,也不過是稍事添減,沒有什麼大變動,只是時代背景從明末改到民初。然而也因為如此,我對時代就有很多疑問。故事內容將時間訂在1912年到1950年代左右,但我怎麼算都覺得奇怪。不過這部分瑕不掩瑜。真正讓我有點干擾的,是劇中人過分標準的「國語」。我知道舞台劇通常都要求要把「國語」講得字正腔圓,但在這個發生在閩中的故事,用宛如聯歡晚會那樣的國語講台詞,就有點違和之感。幸虧劇中李易修用南管稍事讓觀眾可以有一點時代氣息,否則那國語腔調實在很令我分心。

隨行同伴另有個不太政治正確的問題。劇中所演的故事內容是兩個男子相愛,但「男主角」卻是徐堰鈴所演。為什麼要一個女演員去反串男角,再由反串男角去演冒充女性?雖說徐堰鈴的演技很好,但這種轉換方式,我卻覺得失卻了原來閩中「南風」本來就有的張力。因為就畫面上來看,演男性角色的其實是女性演員,看似離經卻不叛道。而且導演又將其中一個配角的性別改成男裝麗人,其結果就是,到底誰是男的,誰是女的,好像都分不太清楚了。導演可能希望用這種方式模糊男女界線,真正帶出多元視點。但我不免覺得,徐堰鈴那個角色,若可以真的由一個男性演員演出,可能張力會更好點。

最後的橫逸斜出可能是導演改編最大的變動,也是我覺得最莫名所以之處。這或許是某種潮流跟風,既然後面一段的時代背景到了1950年代的台灣,來點白色恐怖好像也是理所當然。只是白色恐怖來的沒頭沒腦,又沒有清楚交代。我懷疑這該不會是還有個續集之類。當然這續集可能就跟同性戀沒什麼關係,一轉變成政治迫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