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宣傳此片,大都以在台灣取景為賣點。但此片既是由好萊塢名導改編譽滿國際的著名小說,又是探討極為深刻的信仰問題,實際此片在哪裡取景,並不是真的這麼重要。畢竟從頭到尾,電影都不曾出現台灣,台灣僅是充作日本而存在。

我沒看過原著,無法評論此片與原著之間有多少差異。但若根據日本版維基百科描述此部小說的梗概,大概沒有很大的落差。就台灣人而言,基督宗教當時在日本所遭遇的困境,與當時在日本的基督徒為了自身信仰所遭遇的威脅,其實是不容易理解的。為了宗教信仰而遭遇到的威脅,與信仰的價值在現實遭到嚴重的挑戰,莫說是現在的台灣人,大概漢人一直以來都對此不甚理解。漢人常被塑造成一個相當現實的族群,其關心的層面幾乎不曾脫離物質的需要,如血緣的傳承、財富的累積,至多是政治的秩序。所謂宗教,多半是種達到某種實際目的的手段,比如從唐代以來的君王,一直對各式神明累加尊號,或者特地朝拜禮敬,這樣的意圖無非是為了將宗教信仰收納至政治利用的一環。

基督教的傳教士基於對神的崇敬與教導而肩負傳教的義務,向世界廣傳福音,對他們而言是不容質疑的真理。但若他們所崇敬的真理,反而會讓許多人步入無謂的死亡,那這個「真理」,還值得堅持下去嗎?如果傳播神的愛,反而與神的愛相扞格,那究竟是要傳播,還是不要傳播呢?這大概是西方特有的宗教反思,相較之下,東方似乎並沒有這麼在乎。

對東方國家而言,基督教所帶來的,與其說是信仰,不如說是歐洲諸國所發展的先進科技與學問。這因而可以說明日本何以在戰國時期對基督信仰尚相當歡迎,到了德川幕府開始後,反而大為限縮。因為基督教傳教士所帶來的先進科技,特別是武器,成為各勢力互相爭戰時都想極力爭取的知識。等到情勢穩定,由德川控制一切,這種知識便立刻轉為危險。且日本佛教素來有僧兵的傳統,宗教組織很容易轉換為武力,這對軍權政府而言,實是心腹大患。

不過,當基督教在日本遭遇到這樣的挫敗之時,也不能忘記有些地方,反而挾著歐洲國家的優勢,迅速成為主導的宗教,並成為迫害當地的主要角色。比如加勒比海、南北美洲。我自己接觸海地的信仰時,發現海地的天主教相當激烈的在迫害由黑人所帶來的原始信仰,這個迫害時間相當漫長,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還是如此。長久以來,海地的原始信仰被汙名化成撒旦的宗教,甚而藉由好萊塢電影等傳播管道加以醜化、扭曲,就這部分而言,基督宗教又是全然的加害者。更不要說現在被視為謎團的印加文明,正是在基督宗教的觀念下,使得所有記載、文獻幾乎消失殆盡,今日我們才覺得痛失這些珍貴的遺產。

《沉默》的特殊,不僅在於當中所講西方宗教與東方文化的碰撞,這個宛如西方觀點的思索,卻是由一位信仰基督宗教的日本人所寫出,我認為是更有意思的部分。或許也因為如此,對於東西方文化與信仰的衝擊,才更能衝擊人心。這不免反映出西方文明的勝利。東方人可以如此嫻熟西方,但西方人迄今對東方仍是一知半解,哪邊比較強勢,不言可喻。

《沉默》在小說出版不久,日本就改編成電影,遠藤周作尚且參與編劇、台詞撰寫,或可以說看成某種延伸文本。不過由西方人重新改編,又是另一種風味。由於此片有日本片場的支援,就時代考證與電影美術論,此片可以說是好萊塢對古代東方(包括過場的澳門)最嚴謹認真的一部。有趣的是,跟日本舊的改編比起來,好萊塢在情節上反而更為「淨化」,而且用了相當篇幅交代了前因後果,特別是最後以荷蘭人第三者角度看待主角在日本最後的境遇,更有延伸的深意。我認為這一段已經不僅僅只是討論東西方信仰與文化的衝突,更進一步論,電影講出了另一種「普世」的文化價值,就是壓迫的必然與被壓迫的隱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