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部片很強調其拍攝技術之新穎,但我最終沒有挑選可以播放這種技術的電影院來看,畢竟這還是跟價格息息相關。

電影裡「真實」的時間段其實很短,就是一大早出發到球場到晚上中場秀結束離開為止。但藉由主角的立場,我們看到主角的入伍前因、戰役過程、回家的互動,看到一個相對完整的「比利‧林恩」。

但討論軍人,或討論軍人在戰場與在本國受到吹捧時所遭遇到的巨大落差,我更覺得,這部電影是在討論美國的「愛國情操」。美國極擅於用軍隊與戰爭來宣揚愛國理念,無論是幫顏面受損的軍人換新家,或是高調讚揚因戰爭失去四肢的軍人「殘而不廢」,散發出既令人動容又引人遐想的「力與美」(連結1連結2),美國的愛國宣傳如臻化境。但電影裡我們看到另一個美國獨有的特別情況:用「愛國情操」換錢,一當戰爭的英勇事蹟變成全國頭條,隨即就變成可以換成錢的「標的物」。遠駐伊拉克的小隊之所以大老遠開拔到德州為橄欖球賽的中場秀露個面,也不過就是因為他們要跟球隊老闆「談生意」。雖然電影最後因為「生意」告吹,某種程度上保留了美國軍人的顏面,但看到小組成員對金錢的嚮往,球團老闆苛刻的嘴臉,這樣理所當然卻又赤裸裸的表現,可謂對美國消費軍旅作為愛國宣傳的反思。

另一個層面,比較其次,但我覺得同樣值得深思。電影的背景是在美國正在伊拉克打反恐戰爭的時間,反恐戰爭的正當性一直備受爭議,這個反方意見由克莉絲汀‧史都華所扮演。他也帶出了軍旅創傷症候群的概念,但有趣的是,相較於比利‧林恩,小組的其他成員反而似乎更需要接受醫生的治療。

比利.jpg

電影裡不時會與李安上一部電影少年Pi有連結,馮迪索的角色有著莫名深奧的台詞與奇妙的宗教情懷,最終還放了一個印度象神的雕像,置入明顯。更因為馮迪索的角色,使電影裡的伊拉克戰場,更近似於修道的場合,經過告解、開導,到最後馮迪索幾乎宛如肉身證道般,去點醒主角對自己身分的定位。難怪馮迪索寧願降價來拍李安的電影,我想在好萊塢,讓馮迪索在戲裡能夠平靜的講出包含「Karma」的台詞,而且不用賣弄肌肉、飛車爆破的,可能只有李安了。

於是乎,這部有著伊拉克戰爭場面、橄欖球隊中場秀、德州鄉下景色的當代美國電影,意外有著濃厚的哲理。想到前不久我才看過奇異博士,除卻Tilda Swinton不知所云的台詞外,空洞到不知如何說起。反而在這部電影裡,馮迪索與喬歐文在一棵樹下的對話,洋溢著濃厚的東方哲思。

除了馮迪索以外,其他的選角亦逸出常格。克里斯塔克跟史提夫馬丁都是典型的好萊塢笑匠,前者因為跟成龍演了「尖峰時刻」系列在華人圈聞名,後者更是家喻戶曉。但他們兩人在電影中卻都演出相當嚴肅的角色。克里斯塔克演一個鬱鬱不得志的經紀人,而史提夫馬丁則是勢力精明的球隊老闆。我實在有點不習慣克里斯塔克不去用他招牌的機關槍速度念台詞,但他的演出令人驚艷。這便是我覺得李安有趣之處,在恪守好萊塢典型的電影風格中,卻一直試圖想要找突破點。所以他用了極先進的拍攝技術拍靜態的場景,用平常表演誇張或風格定型的電影明星來演出感情戲,而他最愛的突破,正是用新人來擔當主角的「習慣」。

但這部片仍然有其缺點。就技術層面,先進的技術確實提升了觀眾的觀影經驗,但因為技術而出現的大量特寫鏡頭,在電影播放時有點駭人。畢竟大螢幕會讓人的比例放大很多,我反而覺得,這樣因應技術而出現的取鏡方式,反而成為阻礙觀眾入戲的障礙。我認為這樣先進的技術,如果要拍攝靜態的畫面,像侯孝賢那樣遠方的、單一視點的鏡頭,可能更加適合。因為細節增加了,使畫面可以著墨的地方變多,如果要讓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比起演員,環境反而更為重要。關於比利‧林恩之前在伊拉克的場景,我覺得比重有點少,特別是他與馮迪索之間的互動。這可能是因為片長不得不做出來的取捨,但我想110分鐘的片子,應該可以酌情再長一點,畢竟奇異博士都115分鐘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