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代佛教》是江燦騰在當時喧騰一時的中台禪寺集體出家事件後所出版的書籍,就內容論,比較像是在此之前他對台灣佛教相關文章的彙編,但想當然而,他所著重的,當然是迄今對台灣佛教界影響深遠的四大山頭論述。

由於此書初版迄今已經近二十年,時過境遷,自然有很多變易。但就理解四大山頭早期發展,此書的內容仍相當值得參考。有趣的是,當時江氏寫四大山頭的內容,多番提及「台灣經濟不景氣」,可是當時是1996年,從今天回看,那可是台灣社會發展最後的榮景。其實就我印象所及,大概自九十年代中期,台灣社會就一直瀰漫不景氣的說法,最初的發韌,大概就是所謂的「1995閏八月」,這個宛如末日宣告的月份,似乎開啟了台灣所謂的「不景氣」思維。也就是說,所謂的「不景氣」,毋寧更像是某種資方要勞方「共體時艱」的謊言,而這個謊言,就這樣騙了台灣人二十餘年。

但也因為「不景氣」是個虛話,所以作者在書中擔心的四大山頭經費不繼問題,並沒有發生。而且隨著台灣貧富差距愈來愈大,企業主反而有更多錢來捐獻給這些佛教山頭,所謂的四大山頭,更像是台灣社會的四大佛教財團。

當年作者疑慮的後續發展,在這二十年間,有很大的變化。比如慈濟,當年仍以醫療救災為主,但之後慈濟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環保回收、愛護環境的佛教團體,甚至發展副業,開始賣起周邊產品,形成一個獨特的宗教品牌。可惜這個形象品牌近年受到極大的動搖,先是宛如直銷模式的捐款層級惹人詬病,後又因為介入土地糾紛,執意要在自然保護區蓋建築物的強硬態勢,與他們一心建立的環保形象大相逕庭,使他們形象大傷。前兩年又因為慈濟對證嚴法師的造神運動成為網路關注的話題,更使慈濟是否可以稱為「佛教團體」大為起疑。

書中提及佛光山當時封山的新聞頗喧騰一時,但如今佛光山不僅重新開山,更建了一個規模更大的「佛陀紀念館」,可謂台灣佛教信仰極盛的象徵。星雲法師的政治性格在這段時間更加明顯,他與中方的關係交好,大肆西進,引起許多非議。星雲法師的人間佛教也在這時候大為發展,不僅辦學、辦雜誌,他甚至辦報紙、電視台,慈濟雖然也辦電視台,但辦報紙的佛教山頭,目前還只有佛光山,而佛陀紀念館也發展得儼然像是觀光場所一般。雖然近年對星雲法師的評論甚少,但與其說是佛光山倖免於難,倒不如說大家心中已有定見,多說無益。

中台禪寺在當時集體出家事件後,似乎沉寂了一陣子。但因為埔里的中台禪寺落成,社會又再度關注到中台禪寺。與佛光山一樣,中台禪寺的惟覺和尚也因為時常發表政治言論,也被輿論冠以政治和尚之名。但除此之外,倒是很少聽到有什麼與中台相關的爭議。近年中台最常被提及的,即是台灣開放中國旅遊後,許多中國觀光客都會被安排到中台禪寺看李祖原所設計的宏大伽藍,可說是某種程度的名勝。中台禪寺以禪修建立名聲,但近幾年要如何發展,似乎有點混沌未明。相較於其他山頭積極籌設大學,中台似乎起步稍晚,但之前中台曾以其佛教文物的收藏,成立中台山博物館,這是四大山頭中唯一建立博物館的(佛光山雖有佛光緣美術館,但實際上比較像是展覽空間,而不是博物館)。今年他們預計要重新設置一座規模更大的博物館,卻碰到惟覺和尚圓寂。之後會如何發展,值得關注。

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在書中被作者描述為手腕甚高的出家人,優遊在台灣政經高層,亦是在短時間就建立起相當之影響力。不過,聖嚴法師是四大山頭中唯一依循科班教育取得博士學位的高級知識分子,亦是在台灣最積極推動僧伽教育者。雖然法鼓山在建學進度,落後佛光山、慈濟,以及華梵大學、玄奘大學等,但法鼓山仍對辦學相當積極,今在新北市金山有「法鼓文理學院」,並持續進行佛典數位化的工作。比如現在在網路上容易就能查閱到的大藏經線上全文,其主要的建置工作,背後即是法鼓山。

除此之外,台灣還有幾個中等的佛教山頭,比如靈鷲山、福智僧團等,在臺灣社會都有相當的影響力。但遺憾的是,作者在書中提到台灣佛教的弊害,迄今仍在。比如過於世俗化,缺乏對佛教義理的深入與了解;為了擴張山頭的規模,以現代企業的方式經營寺產寺業,影響社會對佛教山頭的觀感。此外,即使自江氏著成此書迄今已經近二十年,台灣在學術上的佛教研究,比起興旺的佛教活動,似乎仍相當貧弱,無論質量,都不足以跟國際佛學研究對話,更不要說能藉此增強佛教的信仰厚度。即使是主要的山頭,囿於俗眾供養的需求,仍是以硬體建設、大法會、大型活動為主,甚至連過去大規模的禪修活動也愈來愈少。換言之,連原本比較佔有優勢的心靈撫慰,在如今充斥殺人、爆炸等事件的台灣社會,似乎也無有助益。佛教團體的經濟基礎雖然還在,但社會的能見度與形象卻日趨邊緣化。

現實層面來看,台灣的佛教團體興盛,受惠於台灣解嚴後放寬宗教限制,以及台灣七十年代以來的經濟成長。這些經歷經濟成長年代的台灣人,是現在佛教團體最主要的護持者。一來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再則他們剛好都到屆齡退休時期,可以投入宗教團體的運作。如果二十年前佛教團體的經濟來源,是少數企業主的與政商名流的贊助,那麼現在佛教團體的運作,則仰賴退休的中產階級。

但這樣的「榮景」能維持多久呢?現在的退休世代在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要不賺了很多錢,要不享受了台灣尚未崩潰的退休制度,因此可以有相當的餘裕支持佛教團體。可是大概過十年,這群人開始凋零,緊接而來的五年級、六年級世代,一則他們的經濟狀況遠不如上個世代餘裕,再則他們對宗教的戒心也遠比上個世代來得高,想當然爾,他們參與佛教活動的比重就會降低,我相信這勢必會衝擊到目前佛教山頭的現狀。而且在網路世代中,佛教團體的形象非常低落,不僅各大山頭在土地開發、經濟等議題上會遭到質疑,且佛教義理的困乏導致佛教教義的空泛,也在網路世代造成負面觀感。比如今天我才看到PTT流傳海濤法師粉絲頁的「長輩圖」,這種迷信般的言論,影響的不僅是海濤法師,更是整個台灣佛教界的形象。長此以往,對台灣佛教的打擊難以估算。這都是台灣佛教發展,將會面臨的困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當代佛教 江燦騰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