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

所謂「三個中國」,我指的是中國大陸、香港、臺灣。臺灣是不是可以稱為中國,這個當然是有爭論的,不過,至少它近年來已經被圈進了所謂的「中國模式」,那就是以力促經濟增長來反制社會不滿,強化權錢聯盟以推動物質繁榮。香港早就被融入了這種「中國模式」,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經濟上的「大中國」(Greater China),實質上就是「中國模式」從中國大陸放大、延展,進而涵蓋港、台等地。

「中國模式」在港臺遭滑鐵盧

現在,從香港「雨傘革命」的興起與臺灣「九合一」選舉的結果看,可以說,「中國模式」在香港和臺灣都遭遇了抗議和失敗。香港和臺灣的最新政局發展,可以從多個角度、多種層面來分析,但是,無論如何,政治經濟學的分析不可缺位。事實上,輿論已經多有指出港、台政治發展背後的經濟社會深層原因,我這裡願意進一步強調:這些經濟社會的深層原因,都根植於「中國模式」對香港和臺灣的滲透和籠罩。

香港融入中國經濟的進程開始得很早,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二○○三年反對二十三條立法大遊行之後加倍提速。大陸與香港「更緊密經濟夥伴協議」(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CEPA)在二○○三年當年簽署並實施,大陸居民港澳「自由行」(即個人旅遊)項目也在二○○三年七月底(即反二十三條立法大遊行的當月月底)開始大幅度放開——這是檯面上看得比較清楚的兩項相關措施,更多的大陸香港經濟一體化措施這裡無法展開討論。從政治層面看,這些措施除了增加香港對於大陸的經濟依賴等長期效果之外,明顯是針對香港居民在「薩斯危機」和二十三條立法等問題上對回歸中國主權之後的政治狀況強烈不滿的一種經濟收買戰略,意圖通過繁榮香港經濟來弱化和對沖香港居民的政治抗議。當然,與此同時,北京也加緊了對於香港社會在整體上的滲透和控制,特別是對於那些一般自由社會中比較具有自主性的行業的掌控,包括新聞媒體、大中小學教育等。這種經濟收買和政治控制雙管齊下的做法,與中共政權在一九八九年天安門鎮壓之後在大陸的作為一脈相承,正是所謂「中國模式」的精義所在。也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香港被圈進了「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的內在邏輯是權力和金錢的聯盟,對於民間的經濟收買和政治控制不過是其外展的兩翼。而權力和金錢聯盟的社會經濟後果,就是大資本在經濟發展中不正常地獲得超額巨大利益,小資本和一般民眾因此淪為犧牲品。隨著中港經濟的加速融合,也就是隨著「中國模式」應用於香港,這種經濟社會症狀也開始在香港呈現並蔓延,不僅進一步擴大了香港的貧富差距,而且剝奪了香港新一代的經濟機會。當然,權力與金錢聯盟也必然惡化政府腐敗,向稱廉潔的香港政府近年來醜聞迭出,從行政長官到行政司長(也就是香港政府的第一和第二把手)都被揭發有巨額的不法權錢交易。如果從二○○三年算起,不過十年光景,「中國模式」即在香港惡性發酵,普通民眾不但在經濟上分享不到發展的成果,而且在公民權利上被步步剝奪。一個自由繁榮的香港,迅速淪為大陸權貴階層和那些依附大陸專制政權的香港權貴們揮霍奢侈的樂園,本來在經濟自由環境中依靠辛勤勞動能夠做到豐衣足食的一般民眾,則開始失去起碼的經濟和福利保障。

港臺青年抗命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然而,香港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不甘心做「中國模式」的犧牲品,他們要發聲、要反抗、要權利、要民主——在我看來,這就是「雨傘革命」背後的政治經濟學邏輯。有人把香港民眾的不滿歸結為對於「大陸人」的不滿,這是別有用心的。香港民眾的不滿,當然很大程度上是針對中國大陸的,但是,大陸是大陸人的大陸嗎?今日大陸,是中國權貴的大陸;大陸人不滿中國權貴橫行的現狀,只是無能力改變而已。大陸之外的人不滿「中國模式」對自己生活的籠罩,這和大陸民眾的不滿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某個大陸人無條件認同「中國模式」,被「中國模式」所劫持而自以為得意,那也就怪不得其他中國人包括香港居民,看不得這位的嘴臉了。

無獨有偶,臺灣的故事與此類似。為了「拼經濟」,國民黨馬英九政權汲汲於陸台經濟一體化;為了家族經濟和政治利益,國民黨老權貴階層更是數典忘祖、醜態百出地爭相向中南海叩頭。這些其前輩(甚至本人)曾經與共產黨刀槍相見的敗軍之將的子孫,打著中華文化的幌子,以為這可以為自己的掩耳盜鈴遮羞。豈不知,中華文化講究孝道,臺北處處可見當年國民黨蔣介石治下所留的「禮義廉恥」路標——到自己的殺父仇人胯下搖尾乞憐,這算什麼忠孝節義?對這些人來說,「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難,只要有足夠的金錢介入交易,只要有足夠的利益涉入勾連。

於是,在他們的努力和主導下,臺灣也開始分享「中國模式」的後果了:貧富分化、環境惡化、社會失序、權貴橫行。如果有經濟繁榮,那是權貴的經濟繁榮,小民分一杯羹的機會只會隨著社會財富的增加而愈見其小;如果有社會成本,那是小民所要付出的成本,而不是根據收益進行分攤。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模式」在臺灣倒沒有政治高壓這一條啊。這是忽略了兩岸關係中政治高壓的特殊表現形式:大陸對臺灣的赤裸裸的武力恐嚇。自從一九九零年代中期以來,大陸對臺灣的兩手策略,本質上是「中國模式」在大陸的國內版的延展:政治鎮壓加經濟收買。當然,如前所述,所造成的社會經濟後果也是同樣的。

民意表達讓中國模式碰壁破產

事實上,「中國模式」的起源,就是天安門+鄧南巡: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鎮壓,規定了政治框架;一九九二年的鄧小平南巡,釋放出經濟機會。在這樣的政治框架面前,絕非人人平等,保持「政治正確」的是那些黨國權貴。面對這樣的經濟機會,更非人人有份,經濟自由給了黨國權貴利用原有的政治特權而大肆攫取財富的不世良機——兩者結合,成就「盛世」。

二十多年來,中國大陸「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直至山河凋敝、日月無光,但這套體制、這一「模式」不僅安然生存,而且愈見崛起,已經深度吞化香港、臺灣,正在躍躍欲試行銷全球!但是,「雨傘革命」和「九合一」選舉,宣告了香港和臺灣的民意不接受這種「中國模式」。顯然,只要民意得到表達,這樣的權貴腐敗+畸形發展模式就必然碰壁並破產。大陸、香港、臺灣三地政局發展的差別,更凸顯了一個社會的糾錯機制和自新能力是如何緊密地與這個社會的政治安排相聯繫:在臺灣,有民主制度,民眾可以通過選票週期地表達意願,通過憲政程式更換權力執掌者,從而有可能和平有序地以民眾的喜惡來影響政府、改變施政;在香港,還有相當程度的公民自由,民眾可以通過遊行抗議來表達意願,但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的從屬地位,決定了即使持續兩個多月的堅韌民主抗爭,也不可能得到當局的正面回應,強大的民意竟然敵不過一個小小玩偶行政長官的愚頑下作;在中國大陸,這兩者都沒有,所能看到的只是言論的收緊、鎮壓的加劇,是民意被壓制、被愚弄、被強姦、被閹割,是「中國模式」進一步升級換代,權貴要以此取得更大的利益收穫,社會要為此付出更大的長遠代價。

一個「中國模式」,在「三個中國」有三種反應。其中的強烈對比,不正是深刻揭示了中國大陸所面臨的根本問題嗎?沒有民眾的民主參與權利,一個社會只能要麼沉淪、要麼爆發,那個政府只能在火山和深淵之間強力維穩。票子固然重要,選票卻更重要;沒有選票,只要票子,最終落得兩者皆失。試問那些仍然沉迷於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而避權利、抗議與政治唯恐不遠的愚昧國人,面對這樣的對比,你有什麼資格反對港人行使自由抗議權利?又有什麼本錢抵制臺灣人心傾向獨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吳國光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