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此書,是宅宅新聞的介紹。不過台灣的農場文章,就算是自己寫的,也只是浮光掠影。只依靠日本亞馬遜的幾頁試閱所寫的文章,充其量就是看完便算。但這確實是熱呼呼出版的新書,版權頁上寫的時間寫的「2016年6月10日發行」,說是置入性的廣告,似不為過。

如果是廣告,此書確實打到我,我便透過日系書店訂書的管道買到此書。作者藤本健太郎為平面設計師,在寫作此書之前,已經出了兩本「タイポさんぽ」(字形散步),第二本還是四月的新書。此書與《字型散步》其中一位作者柯志杰合作,翻譯他部份的中文文章作為補充,算是相當用心。

對作者而言,相較於日本,台灣是使用漢字的大本營,全用漢字的招牌,必然跟兼有平假名、片假名的日本招牌有不同的發展。對日本人而言,這種滿滿漢字的世界,別有一種特殊的氣氛。但以台灣人的眼光看此書,與其說是發掘台灣招牌文字的特殊處,不如說是去理解日本人如何看待台灣,很後設的視野。而看待日本人對台灣招牌某些有趣的誤讀,也別有趣味。

比如說,作者對台北「信記麻辣火鍋」的霓虹燈招牌很激賞,火紅霓虹燈彷彿真的映射出來「麻辣」感。但他看錯字了,其實是「詹記麻辣火鍋」,但在自我糾正的時候,卻又無比困惑:為什麼「詹」字要寫的宛如「信」字一般?但,我一直不認為那個「詹」字像「信」字,不知道是日本人很少用到「詹」字,還是就漢字的理解上,台灣人與日本人有些本質上的落差?

詹記.jpg

另一個例子是作者在路上瞥見「大黑銀行」,卻覺得那個「黑」字設計很特別,下面四點由兩個「人」字取代。但隨即他發現他誤讀,「大黑銀行」其實是「大眾銀行」。台灣的教育部在自行規範,已經將寫法從過去的「衆」改成今日的「眾」,但對日本人來說,這個「眾」字的形象其實頗為陌生,以至於他一時無法辨認出來,這也是戰後漢字規範發展出現的分歧。

大眾銀行.jpg

臺灣的招牌被說是楷書天下,但認真要論,台灣招牌的風格來源很多,清一色楷書的風格只是其中一個。藤本健太郎饒有興味的設計字形,其實與日本淵源頗深。日本戰前跟隨Art Deco風格所設計的藝術字體,在台灣一直有傳承。書中介紹了台灣老唱片上面風格特異的花俏字體,即可以一窺。至於楷書字體,我一直覺得這是大陸系統,看看戰前上海、廣州等大都會的市招,與台灣五六十年代的招牌比較一下,就可感覺得出來。前不久justfont才有一篇新文章,提到台灣隨處可見的楷書字體的「源頭」,竟是一本流傳在招牌店許久的「商用字彙」,作者是生平難以稽尋的劉元祥(大鏞),而根據有限的資訊,知道他是山東濰縣人。若照此脈絡來看,則台灣常見的楷書招牌,其大陸風格的淵源相當深遠。

而且也因為這樣的淵源,台灣的招牌很不像同樣位處南方的香港。如之前文章提到,香港以前的招牌文字,幾乎以趙之謙風格為主流,究其淵源,可能是因為香港當時著名的書家區建公擅長趙體,很多人請他為招牌題字,所以在香港蔚為流行。但這股浪潮並沒有進入台灣。我在研究書法史資料時,發現區建公曾來過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數次,但留下來的書蹟不多。台灣戰前的招牌文字,迄今只能在照片中尋找,很難了解實際的情況,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幾乎都是戰後的樣貌。

另一個同樣出現在此書的,是由柯志杰寫王水河所設計的獨特黑體字。柯志杰認為這種獨特的黑體字是由王水河所發明,他並發明一種「番薯體」,有點類似日本的江戶文字,迄今仍在中部地區的招牌上可以見到。不過這種所謂獨特的「黑體字」,我曾在沖繩的市場發現過,不知道這當中有什麼淵源。

DSC08876.JPG

不過即使同樣有漢字的背景,台灣某些漢字的內容,即使是通曉中文的日本人,可能也無法了解。作者在書中有個「未解決事件」便是一例。他在瑞芳街上看到「緣投阿尚」的招牌,雖然他對這招牌奔放的字體頗感興趣,卻完全無法理解這四字到底是什麼意思,而且顯然他事後問了會中文的友人也得不到答案,才在書中留下這「未解決事件」。這四字剛好很鮮明的反應出台灣語言背景的複雜。前面「緣投」實是台語「英俊」之意,而後面「阿尚」則是日文「台灣化」的結果,「尚」對應「さん」,而「阿」則是台語稱呼人慣用的前置詞,實則一般台灣會寫成「阿桑」,但用法上專們稱呼上了年紀的人。若硬要用日文來翻譯,或許可以譯成「かっこいいおやじ」。這種多語雜揉的「当て字」漢字用法,恐怕也是台灣獨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タイポさんぽ 藤本健太郎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