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珠の思想 衆生救済のシンボル

八木春生,《日本の國寶》,東京:朝日新聞社,1999。

救世觀音兩手捧持四周有火炎包圍的球體,為想像的寶物,稱為「摩尼寶珠」或「寶珠」。摩尼是梵語及巴利語mani的音譯,漢譯佛典自很早的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316-439)開始,就將其譯為「摩尼寶珠」或「寶珠」。

摩尼寶珠是什麼呢?這個問題在什麼經典中可以尋得答案?如《大智度論》(解釋《大品般若經》的文獻)中,說這是龍王腦中所出,或說是過去佛(釋迦之前出現的佛)的舍利等等說法。

因為摩尼寶珠可以照亮世界,記載中說道,只要持有者心中懷願,將此物取出,就可以有除去一切病苦的力量。換言之,摩尼寶珠即是救濟眾生的象徵。

摩尼寶珠の起源と表現

佛教出現以前,印度就有mani的概念存在。然而其材質或外型沒有一定,可以是木製、金製,也可以是水晶所做。形狀可以是球形,也可以是船型或鍬形,在文獻研究上並無確論。

因有如護身符一般的咒力,人可以以線繫之,綁在頭上或手腕。但囿於遺留文物或圖像中所看到的首飾或手鐲有限,要確定何為mani頗有難度。因此究竟印度的mani長什麼樣子,今天尚難以明瞭。

另一方面,西域所見到的mani則是水晶一般的礦物結晶形狀,有六角形,也有像鑽石一樣的八角形,圓形的形狀也有,這些形狀都被上升的火焰所包圍。且本體左右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表現出光的折射。

當要把想像中的寶物加以實物化時,借用礦物的型態來表現,這是位處內陸的西域地區的發想,相當有趣。

中國在五胡十六國時期開始流行mani,西元424年所建造的炳靈寺第169窟,有現存最早的中國mani圖像。其形式為兩個小圓,以曲線連結,火焰圍繞,中間連結的軸左右塗以不同的顏色,與西域不同,但可以確定是mani無誤。

中國における摩尼寶珠

此時期的漢譯都譯為「摩尼寶珠」,中國人顯然將其視為珠狀。

我們可能會將「珠」想成像珍珠那樣的東西。但若考察南北朝至唐朝對「珠」字的用法,絕不是像珍珠那樣球型的東西,而是「大如酸棗」、「南蠻有珠如卵」之類的概念,像瑪瑙、琥珀、水晶等也會用珠來稱呼。

也就是說,在中國,只要小小的、亮亮的東西,都以珠來表示,因而當想像中的寶物mani自西域傳入後,會翻譯成「摩尼寶珠」。

而且漢民族傳統會將瑪瑙或水晶等物磨成橢圓形,再鑽以小洞,繫繩配戴,當作首飾。以寶石的狀態為範本將mani圖像化的結果,就是產生與西域不同的摩尼寶珠的形象。

然而我們所知道的摩尼寶珠,乃是救世觀音雙手捧持的圓球狀物體。何以會變成球型,就要從「珠」這個字本來的形象來加以理解。

「珠」除了當小小亮亮的東西的總稱,本來的「珠」就有「如珍珠般的球狀寶物」的形象,因而當漢譯的「摩尼寶珠」出現後不久,即以我們今日習慣的「珠」的形象賦予其上,出現圓形或球形的摩尼寶珠像。

很有可能在五世紀後半,摩尼寶珠開始圓形化,然後流傳至南朝,至此廣泛的流行中國全境。

合子から寶珠への轉換

救世觀音兩手捧持摩尼寶珠,此種型態很常在百濟的菩薩像中見到。中國四川省成都萬佛寺出土的脅侍菩薩像也有幾乎同樣的形式,有可能這種形式的起源是在南朝,然後經由朝鮮半島傳至日本。

然而詳細觀察萬佛寺出土的脅侍菩薩像,所捧的並不是寶珠,而是盒子之類的容器。捧持盒子的形象北朝也有,在西域或犍陀羅等地也可以見到。而且兩手捧持的盒子中會放著舍利。

也就是說,救世觀音兩手捧持的形式,不是從南朝而來,而是從西方起源而來。但兩手捧持摩尼寶珠並不見於中國,顯然是以朝鮮半島的形象為母本而來的。

從盒子轉變為寶珠,僅見於朝鮮半島,因而在日本見到如救世觀音這樣的觀音菩薩像,應該就是被朝鮮半島所影響。

很可能朝鮮半島的工匠,對中國的觀音菩薩手中所拿的盒子,因為不是非常理解,所以誤以為是摩尼寶珠。因為觀音菩薩手中的持物,有救濟眾生的概念,他們對應具有救濟的象徵摩尼寶珠而加以置換,似乎也沒有什麼錯。

但也有另一種可能,相較於西域、犍陀羅或中國等地,盒子中會置入舍利,朝鮮半島的工匠則直接做出捧持寶珠的觀音,這也是一種看法。

《大智度論》提到佛法將滅之時,過去佛的舍利即摩尼寶珠會加以變化,以救眾生,在這樣的經典脈絡下,朝鮮半島將摩尼寶珠與舍利信仰結合在一起,其結果即有可能是盒子(骨壺)轉化成摩尼寶珠。

火焰に包まれた寶珠

然而在朝鮮半島,也沒有製作出觀音菩薩以兩手捧持火焰包圍摩尼寶珠的形象。這是在日本突然出現的形象。火焰包圍是摩尼寶珠重要的特徵之一,因而既然要製作摩尼寶珠,自然要表現出這樣的特徵。

但因為表現出火焰燃動的樣子,會使一般人會對特別感受到觀音的神奇之處,展現出日本工匠特有的風格。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