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51027_165449.jpg 

我一直都不想走一個流俗的「遊記」,像流水帳般一一記錄旅程中吃了什麼、作了什麼、看了什麼,還提供資料連結,彷彿線上的旅遊手冊。當然,這種旅遊手冊般的遊記對行前規劃很有助益,也是好事。我就是不擅此道而已。興之所至,借題發揮,這才是我寫文章的性情。

近兩次去京都,行前都不甚愉快,當中也屢有細故,這些都不足為外人道。不過藉著出國,倒能驗證一些奇怪的網路傳言。比如說,之前台北新鋪透水柏油路,被某些沒有見過世面的台灣人說是「施工品質不良」,但若去過日本,有稍微留意日本馬路的話,就可以發現,日本的通衢大道,多半都是這種石礫比較粗的柏油路。日本柏油路可是世界品質最好,難道他們也「施工不良」?台灣一些人的鄉俚陋見,往往透過新聞媒體弄得人盡皆知,彷彿台灣就是個粗鄙無文、沒見過世面的社會,實在可嘆。

P_20151030_113441.jpg 

又,京都咸稱為適合走路騎腳踏車的都市,近來台北Ubike盛行,卻也發生好些騎單車的人在人行道橫衝直撞的問題,我便著意觀察了京都的情況。京都但凡較為寬敞的人行道,如今都會分作腳踏車道與人行步道,不僅有牌子標示,而且地面也以柏油路與人行磚區隔,但若寬度不足,仍歸為混用。如此看來,似是比台北要來得有規劃,但實際走在路上,我發現遵守的單車騎士不多,特別是當地人。而雖說人車分道,但行人走在人行道上,也不見得真的乖乖走在行人區塊,看似條理分明,其實用處有限。

P_20151029_131806.jpg 

但日本有一點確實值得台灣效法。日本不僅柏油路鋪得好,就是人行地磚也很平。台北市已經是全台灣人行道品質最好的城市了,但就連剛鋪好的人行道,地磚都高低起伏,走路不小心還會有絆到的危險,施工品質欠佳。日本的人行道平整,多半與地坪有關。我發現京都也是高低起伏的地形,但日本人幾乎都用人力刻意將地坪弄成水平,或挖或填,這其實是很大的工程,而且要負擔額外的費用。顯然台灣都沒有花到這筆費用,不知道跑到誰的口袋。

此外,日本的人行道幾乎與馬路沒有落差,這也是在日本適宜行走的原因之一。相較之下,台灣的人行道多半與馬路有明顯的段差,似是模仿美國作風。不過台灣地小人稠,跟美國寬敞的面積大不相同,有些狹窄巷道已經不良於行,還有極高的落差,簡直是在考驗行人的腳踝,更不要說對不良於行的人有多不方便。

另外一種情況,或可歸咎於更深層的原因。台灣排水不好,過去下雨輒淹,人行道或騎樓墊得高高的,無非就是不想被水淹到。比如中永和一帶,早期的建築物騎樓都異常的高,可知此處常淹水。前日網路問起台灣何處是都市規劃最糟糕的地方,許多人提到永和,便提起過去永和原來的設計規劃。但最關鍵之處,乃是在於日本殖民時期,永和地區本是當作行水氾濫區,用來防範台北城內淹水。未料這個行水區在戰後變成安置難民之所,而且一躍成為全台人口最密集之處。但政府如此規劃,也沒有想到要有治水的配套,而逢雨則淹,則成為此處的夢魘。這種欠缺規劃與配套的草率心態,最終使此地變的雜亂無章,連走路都有所不便。對照日本的平坦舒適,不啻雲泥之別。

但,這也並不表示日本什麼都好。比如京都的兩條大河:鴨川與崛川,台灣人總很羨慕其整治有道、水質清澈。但在看過柯爾(Alex Kerr)的書後,我倒覺得這兩條河流整治太過。我因此次住在鴨川附近,可以時常觀察。拜其清澈水質所賜,鴨川連河底都是用石塊或水泥塊鋪成,配上河邊大片的水泥堤岸,其實鴨川也不過就是一條巨大的水溝,反而台灣的河流,雖然都用高堤防重重包住,至少河道還是天然的砂石。當然,日本水質清澈,光此點台灣就自嘆弗如,迄今台灣仍無一座流經城市的河流,可以有比美京都河川的水質。但要像日本那樣,用水泥把國土重重包住,這點台灣實在無須效法。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