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恩斯─克里斯蒂安‧羅爾(Hanns Christian Löhr),《第三帝國的藝術博物館:希特勒與「林茨特別任務」》,北京:三聯書店,2009。

之前美國由喬治克隆尼自導自演的《大尋寶家》,故事是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期找尋希特勒在歐洲四處搜刮的藝術作品。而《第三帝國的藝術博物館》,則是從頭到尾將希特勒的「博物館夢」作了個清楚的交代,從希特勒的願景,到二戰結束後對這些藝術品的處置,以及因為戰亂及戰後混亂局勢而喪失的藝術品。

希特勒對藝術的偏好有其背景,他是學畫出身,對藝術有一套鮮明的品味。也因此,對他而言,藝術是最能彰顯他權力欲望的表達方式,其中一項,就是擁有全歐洲最好的藝術品,放在他的帝國境內。

此書的副標題「希特勒與『林茨特別任務』」,講的就是他想要建立一個傲視歐洲的博物館計畫,這個規模巨大的博物館,將要建立在他的故鄉:奧地利林茨(臺灣譯為「林茲」)。就政治上,很少有大權在握的人想要讓自己的家鄉成為藝術文化重鎮,要不是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行徑實在天理難容,這種「眼界」或許很值得效法。過去皇室想藉由收藏古代經典藝術品的方式,來強調自身統治的正當性,這種情況頗為普遍。比如宋代以來皇室的「御府內藏」,義大利梅帝奇家族的收藏,哈布斯堡皇式的收藏,就連日本都有室町時代足立將軍所建立的「東山御物」收藏。但這些收藏,一直只是統治的所有物。近代博物館的興起,始於法國大革命期間對公眾開放羅浮宮裡的皇室收藏。而在東方,則要遲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才開始設置面對公眾的博物館,比如日本明治時代所建立的京都帝室博物館與奈良帝室博物館,中國則是民國十三年成立的「古物陳列所」,以及隨後成立的故宮博物院。

奇妙的是,希特勒雖然對其佔領區內的猶太人強取豪奪,但他卻仍固守某種「法治」的形式,務使多數取得猶太人財產乃至於藝術品的方式都是「合法」進行。而納粹政府也不斷對外宣稱他們收集藝術品的過程都是「合法」的,因此也有為數眾多的畫商、藝術掮客或私人收藏向希特勒提供作品。這實在跟東方的獨裁差異甚大,我從來沒有辦法想像毛澤東或金正日會以「購買」的方式去取得在他轄境內的物品,那些物品一向會以「貢品」的名義供獨裁者免費使用。

跟希特勒的想法一樣奇妙的,還有戰後同盟國對這些藝術品的處理方式。也許是某種時代的正確性,美國與英法等西歐國家,雖然歧見很大,但大致同意要將希特勒強取的藝術品物歸原主。可以想見,光是追尋這些藝術品的所有者、定義強取或是正常交易、藝術品損毀的處理方式等等,就使這件事情變得極為棘手,直到兩德統一了,這件事情還在持續。相較之下,蘇聯的處理方式就非常簡單:全部據為己有。看到兩邊處理方式的差異,我不得不說,縱使民主制度不盡如人意,但絕對是比較文明的政體。

此書其實內容枯燥,又是中國翻譯,並不好讀。但就翻譯狀態,此書算是不錯,至少沒有很多德文翻譯習見的拗口文法,就是平鋪直敘。西化中文已經無法挑剔,畢竟中國人行文已經西化,諸如「...的是」、「作為...」,或是中國人愛用的「較為」、「更多的」等習慣用語,書中也不能免俗,一直出現。但仍舊有些奇怪的翻譯我不能理解,比如「雅利安化的」,這個詞彙冠在各種名詞上,像「雅利安化的商店」,我實在不太能理解人種名稱當成形容詞的含意為何,於是我只能朦朧的認為這應該是指「受納粹控制的」。而愛在翻譯中加入大大小小各式「譯註」的中國人,居然在這本需要大量藝術史專業的書籍裡不見蹤影,我想譯者確實有用心,只是中國的語言背景限制了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希特勒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