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每到金馬,就會有一些「愛台灣」的台灣人忿忿不平,說獎項都給對岸拿走了(這個對岸也包括香港)。這次婁燁的「推拿」拿了六個獎座,陳建斌包辦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加新導演,不用想就知道,又有一群人要罵罵咧咧了。

陳玉勳對此加以為文駁斥,不過底下仍然有大量的「金馬獎應該是台灣的金馬獎」論,我看了幾篇,不外乎是台灣導演很辛苦,要有獎項肯定云云,真是奇了,「很辛苦」我就要頒獎給你,那乾脆今年有幾部台灣電影就頒幾座算了,這還叫競爭嗎?又說台灣與中國立足點不平等,更奇怪,金馬獎的給獎標準從來就不是誰的資金多或是用了多少大牌演員,拍片的水準不如人,就拿市場、拿技術抵賴,反顯這些替台灣電影講話的人沒有見識。

金馬獎變成只有台灣的金馬獎,不是保護,是封閉。要促進台灣的電影產業,要給導演實際的金援,政府對於進口影片的限制,更重要的是,觀眾真的買票去電影院看,而非在網路上看盜版。不要在網路上夸夸其談,結果反而去看了好萊塢。若要支持國片,麻煩買票去看「時下暴力」,而不是「星際效應」。




補充:

隔天,我又看到這篇文章,將中國電影看成「文化統戰」。

台灣人有這種顧慮,我覺得很難過。曾幾何時,台灣的自信心已經衰退到覺得連「軟實力」都不如人,台灣人只消一不小心,就會被中國電影洗腦的程度?

這種觀點非常無稽,有幾個原因。第一,電影得獎,也不過就只是得獎而已。今年最大贏家「推拿」,台灣有幾個人看過?陳建斌拿影帝的「一個勺子」,台灣又有幾個人看過?他連在台灣上映都還沒有,要怎麼統戰台灣人呢?

第二,中國電影進口台灣有配額,跟好萊塢不一樣。要不然對岸電影年產六百部,何以在台灣正式上映的不過十幾部。中國電影也許可以用銀彈攻勢,但台灣是從政策上就加以限制。第三,再者,中國的電影就算真的來到台灣,可以有多少票房呢?所有在中國賣得紅火的大片,到了台灣都很慘澹。這樣的中國電影,真的對台灣有什麼影響嗎?

我要說,就文化統戰論,金馬獎是最無關緊要的一項:因為它就是一個獎項,對藝術價值的肯定,可是發揮的作用很有限。拜台灣電影低迷所賜,獎項加持對台灣的票房並沒有什麼幫助,因為九十年代金馬獎得獎的作品,都是些台灣人看不懂也懶得看的「藝術片」,說此片「得了金馬獎」,大概類似於「這部片應該會很悶」。是到最近這兩年台灣電影市場稍微活絡了,金馬獎的獎項才被一些「小朋友」看成茲事體大。但這就是金馬獎崇高的原因,因為他脫離了市場性,也脫離了政治性,只就藝術性去評價,才使得金馬獎可以成為華語電影圈的聖盃。

真的要擔憂中國文化統戰,並不是金馬獎這種明顯的指標,而是一般台灣人沒有看見的地方。比如台灣電影缺乏資金,用中國的錢拍片是目前最常見的合作方式。就是「軍中樂園」這種講台灣國軍、講金門的故事,背後也是中國的金援。要不然就是台灣電影為了進中國市場,先自我閹割,避開「不適合」的劇情或畫面,人雖在台灣,卻被中國所制限,好像鄭有傑拍過的一部嘲諷短片(順道一提,這部片子是金馬執委會委託的短片「10+10」)。真正要提防的,是這種不知不覺的滲透。可憐台灣人,疑神疑鬼,卻不知道真正要提防什麼,這才是最可悲之處。



其他文章:
膝關節:第51屆金馬獎賽後速寫
金马倔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金馬 陳玉勳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