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部都像是法庭戲,特別是大法官的英文就直接寫The Judge。但實際上,這兩部都是「有法庭戲」的劇情片,「大法官」比較單純,講一個家庭的衝突與和解;「寒蟬效應」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比較像是「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的偏向,還應景的加入台灣的時事。

誠如此篇文章所云,「大法官」是小勞勃道尼的One man show,但我不免有點失望,因為他所演的律師,嘴賤如福爾摩斯,闊綽如東尼史塔克,也就是說,他沒有離開他賣座大片的表演框架。唯一我感動的一幕,是他發現父親在浴室滑倒,待他扶起來後,又看到自己堅毅的老父居然大小便失禁的鏡頭,但這一幕實要歸功給演老父的勞勃杜瓦。至於法庭戲,即便是好萊塢電影的標準,也太花俏煽情,大概就是要設計給小勞勃道尼耍嘴皮子用。

而「寒蟬效應」,其實我不敢給太大的期望。因為我是第一次看國片處理這種電影題材,沒有男歡女愛,沒有「小確幸」。導演直接處理社會議題,甚至帶入大家印象仍深的社會運動,還有台灣電影根本不曾處理過的法庭攻訐。這種電影能拍出來,我覺得真是台灣電影莫大的進步,以至於電影劇情或鋪陳有什麼缺失,我都可以容忍。當然,導演有點貪多,角色之間有很多伏線,卻完全沒有交代,比如劇中徐若瑄─周幼婷─賈靜雯的三人關係,以及郭采潔劇中角色與母親的關係,片中似是無暇多做鋪陳(我想可能有拍卻都剪掉了);戴立忍與郭采潔的關係是電影的關鍵,但兩人互動的戲分意外的少,少到我還要依靠法庭戲的對白才知道「沒演出的劇情」到底有什麼。片名雖然叫「寒蟬效應」,但那個「寒蟬」幾乎看不到,頗「文不對題」。(而且我意外發現此片在中國上映改名為「不能說的夏天」,似乎是因為中國人不太知道「寒蟬效應」是什麼意思?)

整體觀之,若要我評價這兩部電影,我會比較喜歡「寒蟬效應」,不唯「寒蟬效應」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劇本的深度本來就好過「大法官」,更因為好萊塢拍法庭戲已經是熟極而爛,家庭倫理劇更是俗中之俗,可是「大法官」在不免俗套之餘,並沒有真的拍到極致。而「寒蟬效應」討論社會議題、拍攝法庭攻訐,都可以算是台灣電影的首次嘗試,雖然缺乏模式化的精準,但在開創台灣電影類型上,是相當可喜的嘗試。更不要說我終於可以看到台灣中生代的演員在用「演技」演戲,而不是永遠都是小情小愛,套上千篇一律的表演手法。但有一點這兩部電影都發揮得很好,就是美麗的風光,「大法官」是印第安那州小鎮的鄉村景致,「寒蟬效應」則是台東的好山好水。把台灣拍得很美,大概是現在台灣電影最大的長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