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赴日展出,居然鬧出名稱的爭議,頗出乎意料。不過最出乎我意料的,是台灣居然也出現替日本幫腔的言論,反過來責難故宮的不是。也許馬英九不孚民意,但這種事情,我覺得理虧在對方,實在不需要滅自己威風。

其實以日本這樣平素以謹慎聞名的社會,會出現這樣的「紕漏」,絕對不是無意的。試想日本一直都有人希望台灣的故宮文物可以赴日展出,而俟日本法令通過到正式宣佈展覽時間,又有數年之久。這麼長的準備時間,怎麼可能會忽視「國立」的有無呢?日方操作這種兩面手法,不言而明。

亦有說法稱日本與台灣關係甚好,只因馬英九反日,才會在名稱上刁難。這實在是很普遍的誤解。日本的民間也許對台灣人有好感,但日本政府一向對台灣非常惡劣,遠的不說,就是之前三一一震災,台灣明明是捐款最多的地區,日本政府不但沒有對台灣表示任何謝意,駐日代表也無法出席官方的紀念儀式,是親台的日本議員向日本政府抗議,之後才有首相出面說出感謝台灣之類的言論。我們後來看到所有日本政府在震災紀念上優禮台灣的舉措,都是民間與國會一再抗議之後的結果。如果沒有民間的聲音,哪怕台灣捐再多錢,日本政府也不會理會台灣。

這是日本與中國建交後,對中國「事大主義」下的必然結果。雖然我們一直說日本並沒有在戰後向侵略中國一事道歉,但日本在與中國建交後,卻是一直以贖罪的心情跟中國交往。比如日本長期給中國大筆的「低利貸款」,中國從官方到民間一般都認為這是變相的賠償,拿錢拿的理所當然。中國對世界各地邦交國要求「一個中國」政策,日本是遵守最徹底的。不僅官方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就連一般的媒體都有要求。我想真正有所轉變,應該是東北震災之後,民間才開始感受到台灣的善意,進而影響到媒體對台灣的態度。

故宮堅持「國立」的爭議,也不始於此。比如NHK早在千禧年前就拍過一個兩岸故宮的紀錄片,還出了一套結合兩岸故宮文物的叢書,當時光是名稱問題就爭論不休。台灣方一直堅持要在紀錄片與叢書上放上全名「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國當然拒絕。夾在兩邊的NHK非常為難,幾乎因為名稱上的爭議而功虧一簣。後來NHK提議用「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來稱呼,一開始台灣這邊仍不能接受,但在許多次斡旋之後,勉強同意用這樣的名稱。自此「台北故宮」就成為日本媒體的習慣用語,也成為這次名稱爭議的關鍵。

而且這樣的名稱爭議,對台灣而言或許茲事體大,可是在日本當地,幾乎沒有任何顯著的報導。台灣的記者在日本採訪得以先看預展的日本民眾,問及名稱爭議的新聞,回以「媒體完全沒報導」。由此可知日本仍非常介意中國的看法,刻意低調處理。諸此種種,都可以感覺到,日本不放「國立」,不是無意間的疏忽,而是刻意使之。就算台灣對此反應甚大,都要儘可能在日本當地淡化此事,才不致引起中國不滿。又,野嶋剛去年即討論過故宮借展之事,不僅談到日本媒體不成文的對台潛規則,又提及東京博物館及九州博物館使用「國立」二字是「大きな決断」(重大決定),替日方緩頰。不過,同理可喻,以台日雙方沒有邦交,日本政府又素來對台灣惡劣的情況下,故宮仍允許文物借展到日本,我想也是「大きな決断」。

至於將這次的爭議,對比台灣許多機關 (包括國立故宮博物院) 對中共之不敢用「國立」之名,輒加譏笑。我想這仍得回到一個根本的問題:我們到底算什麼「國」,如果這個「國」是「中華民國」,我們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情,跟原先應該是敵對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往來呢?或許我們得先要求自己的政府先理清楚,再來談論這個尷尬的「國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