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瞬

我住的旅館所在的路上,種著一排台灣欒樹。在這個有著很多冒牌台灣貨色的地方,居然看到正牌台灣貨,頗感親切。但此地的欒樹似乎比台灣看到的還要高大。

上海紅坊似乎就是類似北京七九八的地方,不過我沒有去過北京七九八,不能確定。我第一個想到的類比是台北的華山1914,不過紅坊多以畫廊為主,有一個免費參觀的雕塑館,管理很粗放。此處意外人煙稀少,要知道他的所在位置是在市區的淮海路上,交通方便,照理來說人潮應該很多。也許我去的時間在週間,大家忙著營生,無暇去欣賞藝術。

因為我做的工作跟書有關,所以去看中國的書店與書局,變成我工作的一部份。我在這陣子去了廣州、深圳和上海圖書館,就圖書館管理論,廣州最差,上海最好,但在圖書館館廳炫目的程度,因為廣州是去年才落成的,所以看起來最「厲害」,上海圖書館則平庸許多。

建築平庸無妨,圖書館最重要的就是館藏,外觀只是踵事增華。就這點來說,上海圖書館可謂占盡優勢,因為他的館藏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又是得到中國政府投注大量經費經營,而且說他建築平庸,卻也占地廣大,建築物還有兩座高樓聳立,與周邊一大片受保護古蹟比較起來,相當突出。

確實一進上海圖書館,完全可以感覺到管理良好,書籍都按照號碼排好,書車很多 (深圳與廣州兩間大圖書館很難見到書車),供查詢的電腦也很多,還有一個「創‧新空間」,類似文創空間那種地方,裡面除了稍嫌奇怪的裝潢與許多電腦外,還有大型觸控平板螢幕可供使用,下的本錢很重。此外,上海圖書館一定要辦證,他們的證是一張晶片卡,每層樓都需要刷卡,把卡片插入感應器,擋路的閘門才會打開,門禁極嚴。

不過,相較於外觀巨大的建築物,上海圖書館可供讀者使用的空間我卻覺得很小,甚至不如台北的國家圖書館。可能其他地方都拿來放書和辦公空間了。可供流通的書也不多,我很意外。就我眼睛可見的書量論,可能深圳圖書館是最多的。不過論書的多樣性,一定是上海拔頭籌,他們不僅有英文書籍,還有日文、韓文、其他歐洲語言等等,書報刊物也很多。不過中國的圖書館,一定不會收台灣的報紙和雜誌,這是我觀察後的結果,或是他們有收,但沒有給一般人閱覽。

上海圖書館還有一間書店,而且佔地頗大。台北的國家圖書館也有一間書店,不過很小間,而且賣了很多紀念品。在圖書館放一間書店,我覺得有點詭異,但經營得好也不是什麼問題。可惜上圖書店的書零零落落,平台上書籍亂放,與圖書館的秩序落差甚大,櫃台兩個大嬸用上海話閒聊,旁邊堆滿未拆的瓦楞香包裹一類,很礙觀瞻,完全是公家機關的氛圍。

中國是個警察國家,我一直深有所感,不管在何處。在中國,只要是公共空間,一定有警衛或保安員一類的人存在,穿著制服,到處走動,不知何謂,但對我而言就是某種箝制。也許中國人太多了,不得不多幾個人「管一管」,但我一直懷疑這有多大的用處,還是這只是為了讓多點人工作的方法?

至於書店,我聽同事分享,中國的書店大概分兩大類,一類走賣場模式,一類則是走特色路線。大型賣場式的書店,我去過廣州購書中心 (聽起來就很有氣勢)、深圳書城,然後是上海書城。說起來這種賣場式書店,並沒有什麼書香氣息,因為是賣場,所以人潮洶湧,到處鬧哄哄,特別有很多小孩,所以所有書店賣場一定會有針對學童市場的電子書籍專櫃,有些專櫃大到幾乎佔去樓層面積的一半,產品其實就是習見的平板電腦、手提電腦或電子辭典,只是灌的都是學習軟體、補習軟體之類,可見家長的錢有多好賺。上海書城意外比較像一般書店,人不多,也安靜得多,可能上海人可以休閒的地方多,不差這裡。

至於特色路線,則多是個性書店一類,多半是個文青什麼的想開間「心目中的書店」,所以就租了一個小角落,進自己喜歡的書來賣,通常也會賣點其他東西,或是兼做咖啡館,據說中國很著名的咖啡館「雕刻時光」本來是書店,不過老闆不會賣書,反而咖啡愈做愈好,遂把副業當成本行,書變成了點綴。這種書店台灣也有,不多,而且多半集中在台北,只是台灣也沒有大賣場式的書店就是。

中國的書多,就算是大賣場一般的書城,也很難看到中國出版的全貌。我雖然去了這麼多家,也難以保證我看到接近中國出版業的全貌。我在看書店的時候頗感慨,中國的出版內容雖然品質要求不嚴,但總不乏有嚴肅議題的書籍,或是生硬的學術書籍,很多書常常只有該專業的人才會買,依然照出不誤,相較之下,台灣的書就顯得輕浮很多,生硬的學術作品幾乎沒有,專業度高的書籍多半是譯作,彷彿台灣一直欠缺類似人才。但這只是單從數量上看,就比重看,其實中國這類的書籍也是小眾。中國每年出版品的種類高達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光新書每年就有二十幾萬本,藝術一類的書籍,抓到最高值5%,也才一萬多本。當然,台灣每年出版約五萬本書,光中國出版的藝術書已經是台灣一年出版量的五分之一強了,所以台灣簡體書店,光是艱澀的學術書籍就可以塞滿一間店,這種市場規模的落差,也只能徒呼負負。

之前兩岸因為簽訂「兩岸服務貿易協定」一事,台灣輿論一時沸騰,緣起一位台灣的出版業老闆在網路上發文抨擊這項貿易協定包含兩岸出版業開放,會使台灣出版業崩潰。顯然台灣出版界對中國這個挾帶巨大市場及資源的巨獸心生懼怕。但截至目前為止,台灣書籍在大陸仍算是奇貨可居的。我看此處台版書的定價,大概都是台幣原價的兩倍左右,我在網路上查了一下,才知道這已經是「降價」的結果,之前曾有過五倍的驚人價格。中國的出版業發展迅速,我認為目前為止,就印刷品質上,台灣的書籍已經沒有什麼太大的優勢。唯一的巨大優勢,大概就是台灣出版業沒有「審查」這回事,特別是政治議題,全都可以出版,不用擔心看到刪節竄改的版本。中國人若想要買台版書,多半也著眼此點,像之前他們都很想買龍應台的《大江大海》和齊邦媛的《巨流河》。《巨流河》已經出了簡體版,但我想裡面批評共產黨的言論應該全都不見了,至於《大江大海》,可能還是得買台版。

日文書在此地也極端昂貴,大概是原價的兩倍半。不過根據此地進貨的偏好,中國人會買的日版書,大概只有漫畫、輕小說、知名作家小說、偶像寫真集而已。嚴肅的書幾乎沒有,更不要說政治性書籍,像台灣甚至有日系書店進駐,基本上可以跟日本的新書同步的情形,中國不可能存在。英文書便宜許多,大概就是原本的定價,可是我也多半看到小說、圖錄、還有現在仍很火的賈伯斯傳,其他種類的書也付之闕如。就這點來看,台灣的書籍資訊還是發達的多,就算不靠國外購入,還是可以看到許多面向的書籍。中國的書籍有種不著地的感覺,浮浮的,內容再怎麼硬,也不太有厚實感。當然,這已經牽扯到他們對學養的認識與態度,跟書籍出版已經沒有什麼關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