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8月16日

DSC_0188

我在深圳走的路,遠比在台北多。

深圳很大,維基百科說深圳的總面積有近兩千平方公里,大概是台北市的七倍。不過面積大不是我在深圳的走路多的原因,而是這裡的城市規劃。

若說在這座城市裡最舒服的通勤方式是什麼,我想大概就是開車了。這裡的道路設計完全以汽車為重,高速公路般的車道與高架橋連接各地,市區的馬路都寬敞無比。我住的地方比較郊區,尤其如此。因為遷就馬路,人行道只好繞來繞去,要不過隧道,要不走天橋,斑馬線也很少,為了到對面,常常要繞很大一圈。

而且通衢大道兩旁往往一片死寂,只有一排又一排的行道樹,或是光鮮亮麗卻沒有任何生活機能的商業大樓。一定要繞到比較小的街道才有店家。於是乎,我常常只是為了要吃個飯,就得走上幾十分鐘,或是搭公車,才能到比較熱鬧的地方。

我在廣州也是如此。我住的地方是廣州最高級的地段,有許多商場、百貨公司、辦公大樓和酒店,可是廣州的幹道寬敞到幾乎像是一堵城牆,除非碰到另一個幹道的交叉口,否則根本過不去。廣州的公車站也有很多設在馬路中央,但他們不像台北走路面的斑馬線,而是走地下道。我覺得之所以設地下道,完全是為了方便汽車,免去他們開開停停的困擾,而一般行人要花多少額外的時間,或者肢障人士行走會不會不方便,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

紐時中文網有一篇「中國社會為何戾氣瀰漫?」,講的是中國的政治體制。但對我而言,不用到政治體制,光是他們的城市規劃就足以讓我時常感到不滿,然後再加上其他的因素,很容易就讓我感到既憤怒又疲憊。我不知道這是刻意為之或無意間如此,但我看著這種由上到下,只用統治者的意志去打造出來的社會與環境,使他們的人生目標一心追求特權,或是用極端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憤怒,我都不太意外。

中國普遍有著這種由上到下的指導思維,城市所顯現的樣貌是一例 (大馬路加高樓,多典型的美國現代化都會的景色,中國的官員心中一定都拿著美國都市的風貌當作樣板),之前在音樂廳聽到的又是一例。音樂廳的副館長相當自豪的告訴我們他們周末都有免費音樂會,提供深圳居民一個參與高雅活動的機會,這種免費音樂會一開始有個提倡文明的活動,會有主持人告知幾個簡單的生活禮儀,然後現場問答。雖說立意良好,但我卻覺得不太舒服,總覺得這種「廣披教化」的方式過於威權,反而斲喪原來讓民眾接觸高雅活動的美意。再說我也不覺得聽音樂會有多「高雅」,只是我們確實要遵守一些禮節,如此而已。

也許我很龜毛。但我認為,推廣文化,不是這種由上到下的指導模式就能收效,若是在台灣,考量的模式跟操作的手法就會不盡相同。到了這個部分,就不會像是硬體建設那樣這麼好「追上」的,台灣追日本追了那麼多年,很多日本的模式到台灣就一定會有某種程度上的不到位,我想這絕非引入者理解不夠,而是兩地的文化有著根本的差異之故。所以,我想這已經不是什麼優劣高低,而是「文化差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