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伯雄在與習近平見面時所提到的「一個中國架構」與「兩岸非國與國關係」引來爭論,這些爭論泰半都是從台獨傾向的媒體而來,他們對此有強烈的意見,自是情理之中。不過國民黨素來抱持一中思維,國民黨與共產黨高層會面,提出這些說法,也不足為奇。

國民黨只是在做他們從來在做的事情,社會觀感卻已經有很大的轉變,這是我覺得最可玩味之處。台灣也許不需多論,民進黨八年執政,已成功將「台灣意識」紮根,但真正將「台灣意識」具體化的,則是國民黨對大陸的開放政策。民進黨執政時期盡可能防堵兩岸交流,使民進黨的的中國威脅一直停留在想像之中;國民黨開放與大陸往來,雖不是像民進黨所說「查甫找無工,查某找無尪」,但卻讓台灣人實地見識到中國人的觀光品質與驚人財力,親身感受到兩岸的認知差異。真正的「中國」在台灣是顯得這麼尷尬而不協調,無形之中也使「台灣」的自我認同更為明確。

另一個奇妙的變化出現在香港。一直以來,香港人無論政治光譜位於何處,中國認同從來是最大公約數。但中國開放自由行之後,香港比台灣更早出現與中國人價值差異所出現的衝擊,這種衝擊從零星的爭執,演變到影響到港人的生活空間,乃至於政治制度與言論自由。香港人不僅將矛頭指向港府與背後的「宗主」北京政府,他們實際與「內地人」往來所帶來的價值差異,更使他們急欲尋求一個獨立的政治定位,這與七八十年代「大香港意識」最大的不同,在於新一波的「香港人」認同帶有強烈的政治前提,而且是傾向排中的。這種狀況使得如今的香港,竟出現一股類似台獨思維的政治論述,縱然這種政治論述本來就存在,但這是頭一次可以被社會主流所接受,並具有明確的影響力。

香港政治意識風向開始變化,這點在今年的六四晚會前完全顯現。「愛國」居然變成六四最關鍵的爭議點,在此之前幾乎是不可能成立。而香港輿論對「愛國」看法的歧見,正與台灣對「一個中國」當中的「中國」定義論爭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如果「中國」只剩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定義,那我們需不需要愛這個「國」呢?香港的「中國」觀,似乎也開始崩解。

這呈現出一種奇異的悖反狀態。可能在中共的思維當中,一旦他們強大了,可以盡將「中國」的詮釋權占為己有時,解除香港一國兩制、統一台灣都應該會比較簡單。但原本強勢的香港和台灣卻因為喪失「中國」的詮釋權而感到恐慌,若他們再也無法主導「中國」的定義,而如今的「中國」又與專制、蠻橫、冷血、貪腐同義時,最好的辦法似乎只能逃離「中國」的魔咒,用自己的方式追尋自身的定位與價值。

在這種情況下,吳伯雄的說法就顯得很突兀。這並非某個個人的問題,只能說國民黨並沒有感受到這種趨向的變化。特別是國民黨仍稱「一中」指的是「中華民國」,雖是他們一以貫之的講法,卻可以感受到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地位今非昔比。如今的台灣既非經濟蓬勃、成長快速之地,文化與內涵也不再有傲視對岸的能力,我們所憑恃的優勢早已不再。又或者說,中國並不在乎「軟實力」的展現,今日的中國社會既是利字當頭,他們也只有從金錢衡量的標準。如今中國既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論這個「世界第二大」有什麼缺失,但要把台灣買下來,絕非問題。從之前中天新聞台不斷播放大陸製播的歌場比賽節目即知,用錢收買台灣極為容易,特別台灣又經濟不振,使這「利之所向」更為誘人。在如今如此地位不均等的狀況下,任何國民黨認為「不卑不亢」的說法,在一般台灣民眾來看,都像是賣國求榮之舉。

而且國民黨以政黨的身分與中共提及此事,更顯出他們仍沉浸在黨國思維的窠臼當中。兩岸問題固然難解,但以黨對黨的方式來談判卻有很大的問題。中共黨國不分,可以用「黨」的外貌去談「國」的問題,但台灣已經兩次政黨輪替,任何一個「黨」都不足以代表「國」,若沒有先在國內達成共識而貿然與大陸談判,不啻是過去專制獨裁的行徑。當然,以台灣意識形態分裂之大,「達成共識」實在是緣木求魚,但這種不先尋求國內輿論支持而貿然談判,乃至於簽訂協定的舉措,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戒嚴時期的政治生態。前幾天因簽署「服務貿易協定」鬧得沸沸揚揚的新聞話題,即可以看出是這種思維的延伸。姑不論郝明義反對的看法究竟是真心替台灣著想,還是有著私心,至少台灣政府的處理方式就很可詬病(參見郝明義此文「現在是六月二十一日早上八點十五分」)。無奈這似乎是馬英九政府一貫的思維,他們不僅對民眾的感受茫無所知,還沉浸在一種莫名榮光的想像之中。

相較之下,民進黨與更為傾向獨立的政治立場,對中國的定義則是相對清晰。但這種「清晰」也帶有模糊之處。泛綠最大的問題,在於其「反中」的概念模糊不清,他們反的「中」一方面可以是國民黨,一方面又可以是中共,端乎他們如何打選戰,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文化中國」的概念都一併去除,在心態上幾無異於文革。但真正面對中國,泛綠往往逃避敷衍,並無認真的對策。因此泛綠的中國想像也是過時的,停留在之前歐美學者的「中國崩潰論」概念中,或是將中國抽象化,只以個別的現象去臧否整個中國的狀況,甚至不肯親自去一趟中國,寧願透過間接的資訊認識。這種狀態,還要兩次總統大選失利才能讓民進黨正視──還不是因為面臨中國的威脅。

或許脫掉「中國」,反而能夠幫助我們比較清楚去了解海峽兩岸所面對的問題。「中國」一詞所帶來的象徵意涵與詮釋既多且雜,早已不復過去相對純粹的情感。而且在我看來,弄髒「中國」這個稱呼的,恰是號稱自己擁有絕對詮釋地位的政府。看似弔詭,卻又似乎很理所當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