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嶋剛,新頭殼(原文連結

中國正在積極地以「文化」手段加強和台灣之間的連帶關係。今年四月,北京的故宮院長到台灣訪問,表示希望能夠繼先前的兩岸經濟協定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後,和台灣簽訂《兩岸文化協議》。而且,剛上任的習近平新政權也重視以「中華文化」來穩固和台灣的合作關係。面對中國這般的柔軟攻勢,台灣的馬英九政權該如何因應呢?

文和武,在中國的傳統裡往往是對立的概念,王朝的朝廷內有文官和武官,平常時是由文官掌理政務,若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時,則多由武官出面控制局勢。即使在儒教的價值觀裡「重文輕武」的思想根深蒂固,但是回顧中國的歷史,幾乎沒有以「文」讓王朝滅亡的前例,大部分的改朝換代都是以「武」率先掌控整個政治動向,當局勢穩定之後,才輪到「文」的登場,選拔文官治理國政。

中國和台灣的關係在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撤退來台之後,旋即進入了武力對抗的時代。長久以來,中國不曾放棄以武力威脅台灣,然而,武力嚇阻只是讓統一台灣之路更加遙遠和艱辛。但是,從一九七O年代開始提倡的「一國兩制」或是「三通」(通商、通航和通訊的自由化),逐漸傾向加強兩岸的文化交流。尤其在馬英九政權登場以後,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很顯然地進入了「文的時代」。

四月下旬,北京故宮的單霽翔院長訪問台灣,負責迎接招待的是台北故宮的馮明珠院長。在兩岸關係有所改善後,台灣和中國之間變得相當親近的政府部門,無疑地就是故宮博物院了。中國的單霽翔院長預定了五天四夜的行程,時間寬裕,他計畫拜訪嘉義的故宮南院預定地,還有高雄和金門等景點。兩岸的故宮院長互相訪問是從二OO九年開始的,當時的台北故宮院長周功鑫是以台灣政務官的身分第一次拜訪北京,這可以說是歷史性的訪問。

因為蔣介石把大量的故宮文物搬到台灣,一直以來被中國痛罵是賊,然而現在的中國反而懷著感恩之心吧。因為有故宮的連結,可以預期兩岸關係的文化交流將會有很大的進展。尤其是近年來台灣意識的高漲,台灣民眾不斷地區分自己和中國大陸的不同時,也讓中國感到警戒。但是,拜故宮所賜,中國方面期望台灣民眾能夠透過故宮文物再度確認彼此的文化牽絆,這是最淺顯易懂,而且具有說服力的主題。

胡錦濤在二OO八年發表了〈胡六點〉,其中一項是呼籲:「強調中華文化,強化精神上的連帶感」。而習近平政權下的兩岸關係,也同樣延續了「中華文化」的方針。今年四月在中國海南舉辦的博鰲論壇裡,中國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台灣的前副總統蕭萬長時,則表示:「希望兩岸同胞團結合作,共同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但是,本來「以中華文化達到兩岸統一」的構想就不是中國的特權,因為,當初最早提出了具體概念的是台灣方面。

一九八八年七月,國民黨的元老陳立夫聯合其他三十三位中央評議委員,向國民黨中常會提出:「以中國文化統一中國」的提案。他在抗戰時期,做為CC派(中央俱樂部組織,Central Club)的領導人物而握有強大權力,但是國民黨撤退來台之後,因為受到蔣介石的排擠而遠離了政治。當蔣介石過世之後,繼任的蔣經國偶爾會去拜見陳立夫聽取建議。

這或許是因為同年一月蔣經國逝世,而引起陳立夫的危機感吧。他在提案裡指出「中國文化為實現祖國統一的思想基礎,因為中華文化是同文同種的中國人建立共信的最佳條件。」但是,陳立夫的提案在當時並沒有被國民黨的政權接納,反而是在中國大陸引起很大的迴響,紛紛表示贊同之意。當時《人民日報》刊登的評論也大力讚揚了「中國文化統一論」。 

只是,無論如何努力提倡「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或是「中華文化統一」等聽起來熱血澎湃的口號,卻無法引起當今理性的台灣人共鳴。日本人對於中國的反感是建立在安全保障、軍備加強、歷史問題和反日示威運動等情況下而形成的敵意。但是,台灣則是從價值觀、箝制媒體自由到日常的言行舉止等,更貼近生活的層面對中國反感。

在這層意義上,或許憑藉文化方面的統一工作有助於促進互相理解減少敵意,而且不只是像故宮這樣的傳統中國文化,也包括了現代的電影或連續劇等最新的中國文化要如何打入台灣社會,減少台灣人對中國的反感,也是當今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在台灣受到矚目的中國電影也逐漸增多,像是今年春天我在台北的時候,電影院剛好上映兩部中國電影,一部是改編日本原著並在中國造成轟動的《一O一次求婚》,另一部是取材自一九四二年河南發生的大饑荒《一九四二》,也吸引了不少觀眾入場。然而,在台灣每年只許可十部中國電影上映。因此,如何盡快解除這樣的限制,並且擴大台灣和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這也是中國積極地想要將兩岸文化協議放在和台灣協商的議題之一。

文化協議是什麼樣的內容呢?今年二月,中國的文化部長蔡武提到兩岸文化交流的精神時表示:「將不斷深化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廣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要積極搭建兩岸交流平臺,並加強產業合作,增強兩岸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然而,不能否認的是這樣的發言缺乏了具體的計畫,流於抽象和空洞。因此,是否真的有必要簽署文化協議的問題,在馬英九政權內也出現了不少的質疑聲浪。

但是,在今年台灣方面的對中國大陸窗口〈海峽交流基金會〉的林中森董事長樂觀地表示:「根據國家的需要、國會監督和民意是否支持等,不排除文化協議的簽署」。不久,在五月九日文化部長同時也是知名作家的龍應台在立法院的質詢時,也明確表示今年九月將舉辦「兩岸文化論壇」。

二O一O年曾經舉辦了相同的兩岸文化論壇,但是當時是由民間團體主辦。根據龍應台在回應質詢時,表示這次是由台灣和中國大陸雙方的政府部門層級的文化部共同舉辦,可以一起討論兩岸之間在文化領域的懸而未決問題。台灣方面因為開放中國觀光客等帶來了龐大的經濟利益,在不斷婉拒中國期待的和平協定等政治對話的同時,似乎也察覺自己也該做些其他的回應。

馬英九政權在第一任期時,兩岸不僅實現了三通,也簽訂了經濟協定ECFA等,以經濟為基軸進行了兩岸交流。以目前情況來看,今年後半年的兩岸關係的關鍵似乎是朝著文化層面大步邁進。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