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書介上看到此書,非常開心。我心中孜孜念念的事情,終於有學者寫了出來,雖說此書的出版時間是2011年,英文原版甚至是2009年的五年前,已經有點時間了,但我心中還是充滿期待。

然而期待愈高,失落愈大,這是我看畢此書最大的感想。也許我想得太好了,這本書無論是中文名稱「誰說經濟一定要成長?」,或是英文的Prosperity Without Growth,都似乎在暗示這是本提出一個解決方案的書,但事實上書裡並沒有提出來。我看到書末才知,這竟是英國「永續發展委員會」的成果報告,既是一份報告,可想而知,此書不太有可能提出什麼具體可行的方針,只是大方向略略提到而已。而且,既然是英國的研究,我對此「報告書」背後的心態略感不安。英國既是全世界最鼓勵經濟發展的國家,怎麼可能真的會朝向一個不成長的經濟模式邁進呢?與其說他們希望轉向成不依靠成長的經濟模式,不如說他們企圖將經濟發展包裝成較為無害的樣貌。比如此書提出一個「生態經濟學」,還用了一個比較俏皮的名稱「灰姑娘經濟」(Cinderella economy),但仍無法講出一個具體的經濟發展模式,頂多只是說「(經濟的)穩定性不再以持續消費成長為前提,而是經由對工作、社會基礎建設、永續性發展和生態系統維護的策略性投資來達成」(頁266)這樣泛泛的說詞。官腔官調,容或都是這樣徒有陳意而無實質,但也許確實連參與研究的人,都不清楚要怎麼找出一個真正的替代模式,改掉今日徒以成長為目的的經濟現狀。

只追求經濟成長的危險,雖說是因為次貸危機才真正得以讓主流社會重視,但我們早就在見證一味追求經濟成長所帶來的嚴重危害,中國是個極佳例子。所有盲目追求經濟成長的弊害,都在中國發生:貧富不均、能源耗竭、環境汙染、社會秩序崩解,雖說同樣的事情早在西方就已經出現,但只有在中國這樣急速發展的實驗室中,才得以讓世人確信,這一切,多半是追求經濟發展的遺患。

我在看這本書時,心中很是感傷。最近看區家麟在中國西南開發大壩的報導,看中國為了高速發展無所不用其極,看中山高水陡的西南河川有發電潛力,彷彿階梯似的一個接著一個蓋,無視中南半島鄰國的用水需要,無視河水兩岸的居民生活,更不要說河川的生態環境。在經濟要發展的政治絕對正確下,那怕是水壩這樣的公共建設,都成為撈錢的大金庫,工程賺一筆,事後發電又賺一筆,至於賠掉的生態、人民,甚至是與鄰國的關係,對他們而言,都無足輕重。如果經濟成長的迷思對英國而言只是攸關環境與社會永續發展的議題,這事情放到中國,就又要加入政權心態與貪腐等更加錯綜複雜的因素。

所以此書的附錄二中寫入經濟發展型態的計算公式,我覺得非常可笑。我知道經濟學必然有一些數學公式充作模式運算的標準,但書中也提到,很多事情,不是區區簡單的公式可以包含的。那些公式所包含的前提,也不見得真的存在現實社會當中。也就是說,依賴數學公式研究經濟的學者,不是頭腦太簡單,就是思想太天真。但何其不幸,這是我們社會的主流,那怕今天英國學者嘗試要走一條前人所未走過的路,但他們的腦子,還是停留在過去的狀態當中。我們沒有足夠的想像力去擘劃出一個不需要經濟成長仍能維持現代社會運作的模式,而且心中恐懼,唯恐眼前的舒適生活不再,絲毫不去設想我們到底透支了多少未來。有時我很消極地想,經濟不振又如何,收入減少又如何,套句電影台詞,「總是要還的」,慢慢崩壞跟瞬間崩壞,只是時間長度的差異。

書中的重心,著眼在「富足(Prosperity)」之上。我之前也在《在地的幸福經濟》看到一樣觀點。對貧窮的地區,金錢的增加與心中的幸福感成正比,但等富裕的水平過了某個階段,金錢增加便不見得會讓自己感覺比較幸福。書中也不斷提到幾個數據,像是英美等國,縱使今日的人均收入已經是四十年前的數倍之多,但自認幸福的百分比反而有下降的趨勢。追求成長,愈賺愈多,這是今日經濟活動發展的前提,我們自不能逃脫。但人生的目的就是賺更多的錢嗎?賺大量的錢,再用這些錢賺更多的錢,不斷不斷地賺錢,然後呢?也許我們不同於西方人,我們並不想追求「富足」──心中的安穩與平和──而是其他的目標。也許在我的父執輩,他們的努力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用他們創造的財富,繼續過著不虞匱乏的生活。但他們一邊替自己的後代打算,卻又一邊破壞地球,讓後代面臨更為嚴峻的環境,實在是於理不合。我只能猜測,這是我們長期只重視金錢價值的結果。我們只在乎金錢,而忽略人類要好好活在這世上,只靠金錢是遠遠不夠的。

若要改變世界經濟運轉的模式,也許最釜底抽薪的辦法,是解消我們對金錢的執著。我們太著眼於金錢的價值,卻忘了很多事情不是單用金錢就能衡量。我覺得重視金錢,不啻是種偷懶的方式,以為用單一的衡量單位去看待所有事情,這世界就會變得容易管理。但也卻是金錢帶來痛苦、紛爭與罪惡。如果我們不再這麼執迷於金錢,我們就不會急欲要賺更多的錢,不會為了經濟成長去犧牲掉對我們有好處的東西,不會被迫在經濟成長與其他事情上做抉擇。而在經濟活動上,我認為也應該去做更仔細的分別,正如《在地的幸福經濟》所提到的,花費同樣的錢,用在本地攤販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遠比在跨國企業來得大,但在帳面上,這些錢看起來並沒有分別。經濟學者早就發現這點,也做了研究,但這種觀念遲遲沒有擴展開來。如果我們心中存有這樣的意識,在買商品之前做過審慎的選擇,使金錢流動的效益的擴大,或許我們不需要不斷增加經濟成長,也可以維持經濟活絡。

所以「在地化」是個重要的因素。使用本地製作的產品,吃本地生產的食物,雇用本地的工人來建設本地,讓一定數量的金錢在固定區域不停循環,營造出一個穩定而不餘匱乏的環境。在以前,這個「本地」可能侷限在一個村落,但現在,他可以擴展成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這樣自給自足似乎不利於經濟發展,但如此不會一直破壞環境,並促使社會聯繫更為緊密,社會秩序得以強化,社會救助的能力增強,政府不需要年年增加預算來維持福利制度,也不需要用大量的經費打擊犯罪或管束秩序。

然而,這樣的經濟想像,此書並沒有著墨。書中雖然講「灰姑娘經濟」,也就是指碳排放比較低的服務業,但書中卻否定以此支撐經濟的可能:「總括來說,灰姑娘經濟雖然是一種建立低資源社會還不錯的開始,但想要光靠它就可以源源不斷增加經濟產出的想法,卻是不大能站得住腳的。」(頁174)而最弔詭之處,在於此書所給的建議,有時竟很像是要我們走回頭路,像「與其激勵產業不斷尋找高生產力,不如進行結構性轉型,改為低碳、勞力密集的活動和產業。」(頁222)用術語描述可能還看不出什麼奇怪之處,若舉個例子,他的說法就像是希望現在的全自動電腦機械設備的工廠,改回古老的手工作坊,這實在是太奇怪了,奇怪到我有點懷疑這根本就是惡搞,也就是網路慣稱的「反串文」。這樣的報告書,真的能夠帶領我們(或僅指英國人)走向一個不以經濟成長為導向的世界嗎?

此書不斷援引凱因斯的經濟概念,並對美國、韓國等以綠色產業(書中所謂的生態產業)為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的方式著墨甚多,顯然他們心中已經有所想法,認為以國家公權力著意去開發綠色產業,是一條可以降低環境衝擊,又能兼顧經濟成長的方式。但書中也意識到這樣似乎不符合他們解消經濟成長執著的觀點,而且沒有解決地球資源匱乏的問題。事實上,在此書出版幾年後,確實碰到了問題。比如中國的太陽能產業產量過大,威脅到歐洲的相關產業,迫使歐盟祭出高關稅政策抵禦。而中國欲以綠能產業當作未來產業的方向,卻處處充斥著中國特有的弊病:缺乏管理出現製程上的汙染,品質無法保證,惡性競貶傷害獲利,而且過度開採原物料,引來資源耗竭的疑慮。這使得發展綠能產業就跟一般產業一樣,仍舊會帶來汙染,耗盡資源,對民眾生活亦無裨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