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契爾夫人過世的時候,中天新聞台錯用了伊莉莎白女王的畫面,成為全世界的笑柄。我本來以為這是台灣新聞谷底中的谷底(我實在不知道世界上哪一個媒體自由的地區,有記者分不清這兩個全世界最知名的英國人),沒過幾天,東森新聞台幾乎整個晚上都在轉播中國的歌唱節目,再度「樹立」台灣新聞標準的新低點──連編譯都不用,轉播就好了,還是轉播一個歌唱節目,一個純粹提供娛樂的歌唱節目。

我很慶幸那天我很忙,整天都在外面,沒有時間打開東森新聞台。但這麼說也不對,除非我去健身房或是在外食的地點,我已經不再看台灣的有線新聞台了。我偶爾打開賃屋處的電視,多半是在電影台轉換,或是索性看卡通──「海綿寶寶」跟「探險活寶」遠比有線新聞台好看,還遠更有教育意義。

對台灣的媒體生態,我總覺得我已經講得太多太多,但比起之前的無力感,拜社交網站所賜,至少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一個會狗吠火車的人。雖然台灣的媒體永遠不知改進,但至少我看到有一部份人,很努力要擺脫台灣媒體的泥淖,證明台灣人並不是主動要煽情狗血和無聊瑣事的「新聞」,我們也期待可以看到「正常」的新聞──我甚至不需要多深入、多國際,只要正常講話,正常報導就好。

彭明輝曾對台灣的「國際化」與媒體亂象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他提到「如果我們的學術圈有能力把它分析透徹,絕對可以超越所有後現代文化批判的分析架構與深度,讓全球學界震驚」,我覺得這是很好的提議,希望大學新聞相關科系的教授可以接納此一建議,用它來申請國科會專案,最好投稿到西方的期刊雜誌,所謂「化腐朽為神奇」,大類如此。

我有時也會納悶,台灣的新聞何以會走到如此境地?壹傳媒進入台灣自是嚆矢,但我總覺得事情沒有那麼單純。在壹傳媒尚未進入台灣之前,台灣媒體也不見得表現多好,特別是新聞節目。台灣新聞之敗壞,根本的源頭,也許是開放有線台開始。有線新聞台的競爭,一開始本來還試圖在品質上爭高下,但很快就淪落成表演性質的新聞。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當時在TVBS的張雅琴開始用話家常的播報方式,試圖降低新聞時段的嚴肅感。很不幸的,這種方式極受歡迎,於是後來很多新聞台紛紛跟進,而如今這種帶有強烈主觀看法、用詞隨便的新聞播報方式已然成為定式,甚至向外輸出,被中國少數新聞記者所模仿。

至於報紙,受蘋果日報的衝擊自不待論,但更值得注意者,在於台灣傳統的三大報中,聯合報、中國時報嘗試往「質報」的方向卻完全失敗,而自由時報則成為黨派色彩濃厚的蘋果日報仿冒品。台灣報業被打到全盤皆墨,無疑說明台灣的報紙本來沉痾就深,報業主管從官僚氣息濃重的獨裁餘孽變成唯利是圖的買辦掮客,兩者皆不可能像西方那樣供養記者寫出深入宏觀的報導,要成為「質報」自然是緣木求魚。之前蘋果日報可以易主他人時,臉書上出現好幾篇「緬懷」壹傳媒的文章,我在看這些文章最感到意外的一點,是原來台灣只有壹傳媒的主編不會介入記者寫的報導內容。也就是說,從解嚴到壹傳媒進入台灣以前,台灣記者並沒有享受到真正的新聞自由。我們以為的自由,只是幻覺。

我畢竟不是媒體的「行內人」,對於台灣媒體的淪落,也只不過純粹猜測。但我絕對不能接受媒體稱他們是要迎合台灣人口味的說法。多數台灣人,根本不會主動要求要看什麼新聞,都是新聞播什麼就看什麼,像我爸,他看新聞台唯一的目的只是想跟客戶聊天的時候有個話題,但現在台灣的新聞台都是每個整點不斷在播報重複的幾件事情,只要看到第二輪(或甚至只是切到另外一個新聞台在報重複的事情)就會感到煩厭,如今他寧願看韓劇,那怕已經重播了第二輪或第三輪。即便如此,台灣的媒體依然如故,「台灣媒體墮落閱聽者要負責任」的說法,我絕不同意。

事實上,東森新聞此舉,已經證實歸罪到閱聽者是毫無道理的。他們幾乎全程轉播中國歌唱節目,但多數台灣人對這個節目一無所知,新聞台挑一個台灣人不知道的歌唱節目大肆轉播,難道是台灣人的意願嗎?可見新聞台根本就能隨意掌控自己要「餵」給閱聽者什麼樣的內容,他們才不在乎台灣人真正的需要。

如果閱聽者要負點責任,我想應該是「沒有主見」,一般人習慣被動接收訊息,不會有主動求知的慾望,也不會要求,讓新聞台認為播出什麼樣的新聞都沒有關係,播錯了也沒有關係,假消息也沒有關係,歪曲事實也沒有關係。幸而從去年大家發現旺旺中時的威脅之後,開始懂得有所要求,雖然延續到如今似是有點後繼無力,但我想以台灣媒體的「能耐」,應該會不停刺激大家,激起更多反彈。而且我有信心,台灣的媒體一定能繼續創造新低,相信我們「超越」北韓新聞報導的時程已經不遠了。

其他文章:

你要爛到什麼程度?──從中天誤將英女王當戴卓爾說起
媒體會爛是觀眾口味使然?
媒體又再度的把台灣臉丟到國際上去...WS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