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年的金馬獎台灣電影所得到的獎項說是「史上最少」,東森新聞還說「讓不少台灣影迷覺得好失望」(到底他們問了誰?記者本人跟攝影嗎?),似乎與「國片復興」的口號背道而馳。一則我本來就對「國片復興」一詞很感冒,二則饒是「國片復興」,這幾年所見到的國片,幾乎都是調性類似的電影,無論是什麼內容,都有著大陸人時興給台灣的風格定義「小清新」──再怎麼說教的情節都要包著一層糖衣,嚴肅的故事都要勵志感人,而且一定要穿插甘草人物。唯一的例外(而且我相信可能是「絕後」的例外)大概是「賽德克巴萊」。如此的台灣電影,跟香港或大陸相對多元的類型片放在檯面上比拼,其結果如此,毫不意外。

這種情緒年年高漲,使我愈來愈認為「國片復興」的說法,只是保護主義的掩飾,一步步落實台灣人自卑的心態。台灣人的自卑心態已經大到連立法委員都用恐中的語氣要求官方停辦金馬獎,這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中港兩地拿走金馬獎的獎項又不是一次兩次,台灣電影低迷也跟金馬獎頒給誰毫不相干,可是這種爭議卻在這兩年倏忽變大,好像評審就一定要迎合「國片復興」把所有獎項都頒給台灣電影才行。這種落伍的心態,似乎表示台灣人愈來愈走回頭路。如果陳水扁主政八年是個開端,馬英九當政迄今五年,台灣人對「台灣」二字的執著與神經質,已經到了發癲的地步。梁文道還撰文寫道,就連機場離境大廳,都還不忘要用中英文標著「我愛台灣!台灣真好!」。若把「台灣」二字置換成「敬愛的金正恩將軍」,也差不多就是北韓的狀態了。到底台灣人有多沒有自信,才會連這種事情都斤斤計較?

說起來,我很喜歡這次的得獎名單,特別是影帝頒給劉青雲。台灣人可能不知道,杜琪峰的「奪命金」在香港金像獎與「桃姐」正面對峙,結果在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上都敗給「桃姐」。我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對這個結果忿忿不平,認為這是政治正確操作下的結果──而且不知怎麼,很多香港人對劉德華幾乎是下意識的討厭,反而台灣普遍給劉德華很正面的評價──因此這次金馬獎由劉德華擔任評審團主席,頒給「奪命金」導演、男主角、原著劇本三個大獎,確實是藉此對「奪命金」致意,肯定此片的藝術成就。這就是我認為金馬獎能成其大之處,我不知道憑什麼要用狹隘的台灣意識去扭曲金馬獎的運作模式。

另一個讓我覺得台灣人在走回頭路的事件,是之前金馬影展發生有人逾時不得進場看片,居然要求工作人員向他磕頭認錯。看金馬影展的電影,逾時二十分之後就不能進去,這是行之有年的規定,以前也如此要求,從沒聽過這麼出格的事情。我不知道是今年終於借新聞媒體爆了出來,還是今年看金馬影展的人特別沒有教養,如果是後者,台灣人確實愈活愈回去了,會出現這麼反智的論調,或許也是理所當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