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瑪姬葛倫霍(Maggie Gyllenhaal)主演的「永不放棄」,非常好看。這是典型的美國式英雄電影,單親媽媽為了自己的小孩,不惜一切,勇往直前,穿越重重困難,終於得到她想要的結果。陳腔濫調,但我很喜歡。我一直對這種電影情有獨鍾,弱勢不畏強權,最終得以戰勝,好似有點基督教的思想在裡面,提醒我們要時時有盼望。

而且可能有交替因素的影響,我才翻譯完一篇跟美國高等教育有關的長文。這篇文章是在某個網誌上連結到的,當時草草瀏覽,對當中的內容相當震驚。美國大學的問題不盡然是台灣大學的問題,但因為台灣的教育政策一向以美國為依歸,要步入他們的後塵並不是不可能(而且相當程度已經是了)。唯此文太長,我遲至最近才真正開始翻譯,然後就去看了「永不放棄」。

如果「永不放棄」中單親媽媽想要替女兒爭取一個相對良好的初級教育環境,那那篇高等教育的長文就是在描述一個更大的圖像,更大的癥結。但那篇文章也有一個罩門,就是文中的立論基礎是政治陰謀論,如果我把「右翼」改成「光明會」,把「左翼」改成「天狼星人」,這篇文章就變成外星人陰謀論的文章,嚴絲合縫。

這樣說倒不是貶低文章的價值,我還是覺得這篇文章值得深讀,至少文章把現象解釋得相當清楚,而且某種程度上也釐清了我某些成見。比如說,我一直以為美國大學素來就要付很昂貴的學費。學校轉為商業導向的過程我反而有點概念,因為黃仁宇曾提到他在美國任教遇到的問題,那時候正是美國大學開始商業化的時期,學生是「顧客」,老師要「以客為尊」,每學期要依照前一學期學生對老師的評價決定是否可以繼續開課。枯燥的課程不受學生歡迎,老師被迫要教些淺顯的、譁眾取寵的內容好吸引學生修課,諸如此類。美國高等教育之崩壞,或許正是由彼時開始。

但很可惜,文章講了如此多,卻沒有辦法提出反制之道,只能拋磚引玉,希望眾人獻策。「永不放棄」裡的單親媽媽至少還知道有個方式可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但我們對美國高等教育(或許還包括台灣的高等教育)的現狀束手無策,畢竟這個體制不是透過什麼法案或規例就可以扭轉,也不可能只是做一兩件事情就能夠扭轉的。

或許正因如此,正因美國如此,他們(和我們)更需要這樣激勵人心的電影來自我安慰,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此片基於真實故事改編,但有許多有趣的細節,比如主角瑪姬葛倫霍是個到處兼差的單親媽媽,而女配角維奧拉戴維斯(Viola Davis)是個中產階級的黑人教師,兩個女子都有婚姻問題。我特別注意維奧拉戴維斯的角色,導演大概要讓她在劇中的立場轉變更容易顯現,用了服裝去表現,從一開始黯淡沉重素色的套裝,到最後是有著明亮顏色的印花洋裝。當中的黑人角色極為吃重,而且都是關鍵的角色,至於反派,幾乎都是白人,而且絕對是腦滿腸肥、說話顛顛倒倒的人,呈現出另外一種很有趣(或許是民主黨風格的)的刻板印象。

也由於這部片子反映美國教育體制的沉痾,使我更深信我所翻譯的長文內容。這或許也要拜金融風暴所「賜」,不是美國景氣惡劣到無以復加,這些制度面的缺失不會這麼明顯。我很希望這多少可以當成是對台灣教育體制的借鑑。台灣的大學從來不曾教育學生獨立思想與人格養成,所以台灣人把大學當成漫長的職業訓練所更是理所當然,彷彿大學替企業訓練可以用的螺絲釘是天經地義。大學文憑不值錢,這種心態應為罪魁禍首。唯一可堪告慰者,是台灣的大學沒什麼權威,不值得企業花大筆銀子去收買,納為己用。台灣的大學教授自甘墮落,某種程度竟也是道防火牆來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