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一)(二)(三)

四、金城、周肇祥與古物陳列所

金城與周肇祥二人在二十世紀初期對於推動中國畫的繼承與發展所作的貢獻,除共同發起組織中國畫學研究會之外,還為籌組和健全古物陳列所各自做出自己的貢獻。

古物陳列所籌建於1913年底北洋軍閥政府袁世凱當政之時。1914年宣告成立,1915年十月正式對外開放,早於故宮博物院建立並開放整整十年。

古物陳列所設置於故宮紫禁城保和殿以南,午門、東華門、西華門以內及周邊地區,陳列品來源包括兩個主要部份,一部分是清代熱河行宮及各皇家園林的陳設物品,一部分是瀋陽清故宮所藏文物。當時,紫禁城的內廷部份仍由以溥儀為首的遜清皇室居住著。

古物陳列所將清廷舊藏的一部分書畫和青銅器、陶瓷等藝術品向社會公開開放,擴展了人們對傳統藝術的視野,並為人們提供了直接觀賞、臨摹古代藝術傑作的機會,對於二十世紀中國畫的發展起過重要作用。金城是建立古物陳列所的倡議者、建設者,也從對古畫的臨摹中,奠立了他的繪畫史觀和藝術成就。

在《金拱北先生事略》(1)中記述金城於辛亥革命後,「薦補內務部僉事,旋被選為眾議院議員,歷任國務院秘書、蒙藏院參事。在內務部時,議設古物陳列所,為當軸採納,即令監修工程,(2)皆參考各國博物館成規,備臻完美。......又念陳列物品大都數千年遺傳,得之匪易,聚之尤難,於歷史、美術均有重要之關係,雖分門別類,僅用中文,外賓來參觀者每苦茫洋無津,乃倡議聘請華洋考古專家數人,互相考據,編譯詳細目錄,並用西文記載,參觀保管,便利殊多;並鑒及歷代帝王畫像,幅多而巨,向無副本,陳列日久,必為風日所蝕,一經損壞散失,即無從補繪,力請招員縮臨副本二份,一備所中陳列,一則藏之他埠,原本則永久珍藏之。其它寶貴稀有織品亦可擇優摹繪,實為愛護古物思慮周遠之舉,當事者頗然其說。曾經從事臨摹,只以時事多故,半途中輟,迄今猶未竣事也。」

在陳寶琛撰文的金城墓誌銘中也提及:「當事既輦致盛京內庫及熱河行宮所藏金石書畫於京師,君為議員,倡議就武英殿陳列饜眾觀覽。」並說到金城在古物陳列所勤奮臨摹的情況:「中多名蹟,為世所希。見君日攜筆研坐臥其側累年月,臨摹殆遍,畫藝大進。」他還曾將畫進呈給溥儀,得到溥儀所賜「模山範水」的匾額。

金城為古物陳列所書畫文物保所採取的兩項措施富於遠見,也與他在海外參觀博物館所得到的借鑑與啟發有直接關係。這些做法為後來故宮博物院的建設積累了經驗。

作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先驅者之一,金城還有更宏遠的設想:籌設中華博物院,準備建立由中美考古專家組成的專門組織。終因時局變化,未能實現。

作為博物、文史學者的周肇祥,曾於1926年8月24日起擔任古物陳列所所長,副所長為周貞亮。同年12月6日,周肇祥任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長,對古物陳列所的學術建構、出版等,都起過重要作用。

據史樹青記述:周肇祥出任古物陳列所所長時,「由於執掌所司,古器名畫,多所寓目。並對所中古物鑑別組成古物鑑定委員會,聘羅振玉、李盛鐸、寶熙、顏世清、郭葆昌、陳漢第、邵長光、蕭愻、徐鴻寶、容庚、馬衡、王禔、陳瀏、慶寬、徐寶琳、陳時利、陳承修、余啟昌、邵章、張伯英、梁鴻志等人為委員,委員內分為書畫、陶瓷、金石、雜品四組,別其真贗,評其甲乙,編有《古物陳列所書畫目錄》十三卷,附三卷,又編《書畫集》六冊。青銅器則由容庚先生編為《寶蘊樓彝器圖錄》及《武英殿彝器圖錄》。各書之成,先生擘畫尤多。」(3)

古物鑑定委員會成員中的書畫家顏世清、陳漢第、蕭愻等人,也是中國畫學研究會的重要成員,或為發起人,或擔任評議。

周肇祥於1928年2月27日提出辭職,次日獲准,在任期間共一年半。

三十年代後期,古物陳列所設國畫研究館,古物陳列所內的許多古代繪畫原作為學習、研究者提供了直接摹繪、研究便利,對當代中國畫繼承傳統繪畫經驗、培養人才和文物保存都有重要作用。研究館初成立時,學員多為北平藝專、輔仁大學專修科的學生。他們之中有些人曾長期在古物陳列所從事臨摹學習,後來擔任助教。

1942年古物陳列所副所長張允亮間國畫研究館館長期間,在國畫研究館擔任導師的有黃賓虹和于非闇,助教有陸鴻年(教人物)、田世光、俞致貞(教花卉)、謝天民(教山水)(4),此外,張大千1938年五月離開北平前也曾在國畫研究館擔任過導師。(5)

《黃賓虹傳記年譜合編》中記載,1937年六月,黃賓虹「應北平古物陳列所之請,赴北平審定故宮南遷書畫......當時並兼任國畫研究室(應為「館」)導師,及北平藝專學校講師」,「北平淪陷後,先生以逼於生活,又無法南返,仍在古物陳列所及北平藝專任職。」(6)但古物陳列館保管的文物已在1933年奉命裝箱隨同故宮博物院第二批南遷文物裝運火車南遷(7),則黃賓虹所參與鑒定的似應為原計畫陸續南遷的其餘古代書畫作品。不幸,黃賓虹來平後一個月便發生七七事變,從此滯留北平十二年。

于非闇(1889-1959),名照,祖籍山東,生於河北。書畫篆刻自家學,1953年以後致力於工筆花鳥畫。以趙佶為中心進行研究,曾長期從事對古畫的臨摹、默寫和研究,並藉鑒古代絲繡品和民間繪畫,其作品繼承並發揚了唐宋以來工筆花鳥的傳統,設色明麗典雅,富於裝飾性,並與瘦金體題字取得統一和諧,曾任教於京華美專、國立北平藝專等校。1956年任北京中國畫院副院長,著有《中國畫顏色的研究》、《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等。

擔任過國畫研究館助教的陸鴻年1936年畢業於輔仁大學美術系。1937-1947年入國畫研究館為研究員、助教。田世光1937年畢業於京華美術學校國畫系後,在國畫研究館臨摹以宋元工筆畫為主的歷代名畫,間習繪畫史論及繪畫顏料製造,前後歷時八年,郭味蕖、晏少翔、鍾質夫也都曾入國畫研究館為研究員。他們在新中國成立後,曾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藝術院校,是很有成就的工筆重彩人物畫家或花鳥畫家。他們的藝術經歷與教學經歷富有代表性第勾勒出一條近世中國工筆重彩繪畫傳承的線索。

抗戰勝利後,南京政府決定將古物陳列所歸併故宮博物院,接交工作從1947年9月開始,到1949年3月完成,國畫研究館的活動也就從開始接交之時結束了。

從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以及世家收藏古代書畫名跡的臨習中,對傳統繪畫藝術獲得深刻理解,取得重要成就的還有溥雪齋、溥心畬等清代宗世後裔。

溥雪齋(1880-1966),名伒,號雪道人、邃園、南石居士、松風主人等。滿洲人,清宗室。清末曾任乾清門行走,御前行走,參加校理內廷所藏書畫,精通琴棋書畫,山水師法唐寅,畫風精緻深秀,曾擔任輔仁大學美術系主任、美協北京分會主席,北京古琴研究會主席。

另一位重要的清宗室畫家溥心畬(1896-1963)名儒,號西山逸士。早年入法政學堂,1915年入德國柏林大學,獲博士學位,1928年任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教授。回國後任教於國立北平藝專,曾為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由於家庭環境優越,有機會觀覽、臨摹古代繪畫名跡,山水、人物、花卉兼能,並工書法、詩詞,山水畫創作兼融南北宗畫法,畫風氣象高華清麗,與張大千並稱「南張北溥」。1949年去台灣,任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有《寒與堂詩文集》、《凝碧餘音集》、《金文考略》、《四書經文集證》等著作。

清宗室中,從臨摹宋元真跡和寫生中培養鍛鍊了繪畫技巧,成為名畫師的還有溥毅齋(1901-1966),號松鄰。1958年被聘為北京畫院畫師。

溥心畬、溥雪齋於1925年曾與關松房等組織松風畫社。關松房(1901-1982),原名枯雅爾‧恩棣,字雅雲,曾用夕庵主人等筆名。滿族,少年時期曾摹寫故宮、古物陳列所及私人收藏古代名畫,擅青綠山水,長於鑑定書畫、陶瓷,著有《清代陵墓考》。

以精於摹古馳譽畫壇的還有祁昆等人,祁昆(1894-1944)字景西,號井西居士,北京人。早年製造顏料,得識諸名家,曾從姜筠學畫,精於摹古,畫風精細,長於小青綠山水。

此外,馬晉、劉奎齡等人從故宮舊藏郎世寧等人融會中西畫法的寫實性作品獲得借鑒,在走獸題材方面做出新的開拓。

劉奎齡(1885-1967),字耀辰,號蝶隱,天津人。早年自學古代院體繪畫和水彩、素描,研究吸收郎世寧作法飛禽走獸,造型基礎好,畫風細膩清麗,真實感很強。在同類題材作品中獨樹一幟。從1912年起以賣畫為生,1956年曾當選天津美協副主席。

無可諱言的是,這一類寫實的畫風也受到日本畫的影響。

注:
(1) 《金拱北先生事略》
(2) 當時在北洋政府中任內務總長的著名建築學家朱啟鈐(1871-1964),應是他給與此項建議以有力的支持。由金城監修的工程,推測應是在故宮西華門內咸安宮舊址上修建的二側樓房寶蘊樓,用於儲存古物陳列所負責保管的文物,1915年建成並投入使用。見《故宮博物院歷程》第59頁。
(3) 史樹清《琉璃廠雜記(周肇祥著)序》。
(4) 承故宮博物院單國強先生見告。並參見王樹卿、鄧文林《故宮博物院歷程》(1925-1995),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5) 包立民《張大千藝術圈》第113-114頁,遼寧美術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6) 裘柱常著《黃賓虹傳記年譜合編》第71、185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7) 王樹卿、鄧文林《故宮博物院歷程》(1925-1995)第59頁。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