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ina-what-collectors-buying
上個月蘇富比拍賣所展示的翡翠

Georgina Adam,2012年5月17日,藝術報(原文連結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即使有數字上的爭議,會根據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結果。但法國網站Artprice聲稱,2011年,中國市場佔了藝術拍賣市場的41.4%。藝術經濟學家Clare McAndrew在她最新的報告「2011年國際藝術市場」中,把中國分作拍賣和藝術商兩塊,交易量各有30%,兩者皆高過美國和歐洲。

即便中國的成交量不盡然準確,仍不能否認今日中國在市場上的重要性。但中國仍以主要仍集中在自己的東西上,中國人在市場上買的範疇從古代青銅器到中國代表性的當代藝術家的新作,像是岳敏君、曾梵志之類。還有玉器、瓷器、家具、水墨畫,和近代中國畫家所畫的西方風格作品。

中國買家不只在大陸和香港。「台灣、香港、大陸、印尼、新加坡等買家的品味有很顯著的差異。」倫敦美術學會的Kate Bryan說道,她之前在香港貓街藝廊(Cat Street Gallery)工作過。「因為台灣沒有像大陸文革的經歷,而且當地企業家更常出國,對西方藝術更理解,也更敢冒險。」她指著一件Damien Hirst在2005年一件作品叫做「逃不掉的真相」(The Inescapable Truth),是一隻泡在防腐劑裡的鴿子,以175萬英鎊賣給一位台灣收藏家。這是Damien Hirst第一件在中國展示的標本作品,2010年由香港的白立方藝廊(White Cube)賣出。但這算是例外。「中國沒有觀念藝術的傳統。」藝術商Pearl Lam說,她5月15日在家鄉香港中環的畢打大樓新開一個藝術空間。「基本上,中國人喜歡架上畫。」她說。

中國收藏家也喜歡傳統藝術,純美術或應用美術皆然。McAndrew報告稱「瓷器和其他裝飾藝術在市場的實質成長率已經在2011年(中國美術工藝拍賣市場)增加了24%。」過去十年,中國的新富階級進入市場,他們的焦點主要是清朝,特別是乾隆時期的作品。當中出現了最為驚人的成交價格,像是2010年由香港收藏家張永珍在蘇富比以三千兩百四十萬美金買下粉彩葫蘆瓶。

「中國人在尋找投資潛力,這個(清代)市場特別有交易量,一來是這些作品已經有年代,而且很難再多了。」亞洲蘇富比主席黃林詩韻說。「而不久之前,中國的投資者還認為當代中國繪畫太『新』了,沒什麼價值。」

大陸人關心的焦點是「投資」。「你可以跟香港來的人談論藝術,但大陸人所有對話都圍繞在投資潛力上。」Kate Bryan說。

中國買家也傾向避開早期的作品或地底文物,但根據許多貿易跡象顯示,情形有所轉變。「大陸買家對宋明兩代的作品很感興趣,過去一年半以來,像古青銅器、翡翠雕刻、黃花梨或紫檀家具、織品、佛像等都有很顯著的成長。」香港佳士得中國瓷器藝術品部分負責人Pola Antebi說。

上個月,蘇富比慶祝宋瓷拍賣的新紀錄,它在香港以兩千六百六十萬美金拍出一件北宋汝窯筆洗。黃林詩韻說得標者是電話投標,應該是代表某位香港或大陸買家。「汝窯的數量實在太少了,根本沒有市場價格可言。」黃林詩韻說。「上一次賣出已經是二十年前。」

「中國人開始買早期的作品也是因為其他年代的價格太高了;當乾隆窯從一萬元變成一百萬元,買家就會看其他的標的。」紐約的前亞洲藝術商James Lally說。「但中國的有趣之處在於他們幾乎收藏所有的東西,所以這市場口袋很深。」

二十和二十一世紀

至於中國的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分作若干部分。中國買家願意付高價在水墨畫家如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這些名字外國人不見得認識。去年北京的嘉德賣掉齊白石一張1964年鈐有私印的松鷹圖,以五千七百二十萬美元成交,創下中國現代繪畫的紀錄。據Artprice稱,由於作品眾多,齊白石和張大千的畫作在2011年都高達五億美元。二十世紀的中國西畫家也備受歡迎:趙無極、朱德群、林風眠。據Artprice稱,趙無極在2011年作品最高價的藝術家中排名第十四位,蘇富比在4月2日在香港拍賣價格最高的作品中,十件有六件是出自他手筆。與此同時還有超級寫實主義的藝術家,像艾軒、陳丹青、劉小東,也深受中國人歡迎,也同樣不為外國人所知。

活動在紐約和北京的張汝京說,五年前,大陸的收藏家對張曉剛、曾梵志或王廣義這些西方知名的藝術家仍不太感興趣。這塊領域的先驅是香港漢亞軒的張頌仁,他將香港聞人鄧永鏘的收藏放在一起。西方收藏家如瑞士外交官烏利希克(Uli Sigg)和比利時食品鉅子姬尤隆斯(Guy Ullens)也是這個領域早期重要的買家。

張汝京說,如今「中國收藏家在取代西方收藏家在當代中國藝術的位子。」位在香港的藝術商Jean-Marc Decrop說,在香港,當代藝術的中國買家已經從三前的15%上升到現在的85%。「中國買家非常熱衷投資,而且他們見到其他人對這些中國藝術家感興趣,讓他們與有榮焉,更有意願買這些作品。」他說。

西方藝術

蘇富比和佳士得稱中國買家買非亞洲藝術品的比重在增加,然而這難以從實際數字去證實──據說很低。

黃林詩韻說台灣藏家對西方藝術的興趣,「旅遊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看到激發印象派畫家靈感的景色,在過去十年慢慢接觸這些畫家,諸如莫內、塞尚、希斯萊和畢沙羅的優秀作品已經成為台灣人的收藏。」她說。至於香港、新加坡和印尼,她說他們也對西方當代藝術感興趣,但「畢卡索顯然是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他1934年所畫的「讀書的女子」在去年五月的紐約蘇富比會場,以兩千一百三十萬美元賣給一位亞洲投標者(一般在兩千五百萬到三千五百萬美元之間)。

黃林詩韻說,台灣和印尼的買家對西方藝術的興趣主要是美國藝術家,但如今他們對Damien Hirst、Antony Gormley、Anish Kapoor等英國藝術家更感興趣。「但大陸的買家對買當代藝術不感興趣,至少沒有付諸行動,他們才剛起步。」她說。

去年香港秋拍的疲軟狀況,讓人擔心起中國連年的高速成長已經面臨終結。

去年四月初蘇富比在香港的春拍,拍出3400件作品,總金額高達四億四千七百萬美元,然而今年只成交2780件作品,成交量僅兩億四千四百萬美元(佳士得拍賣則在5月25-30日)。當問及數量和價格下跌是否是因為供應不足時,黃林詩韻說:「今年的貨源確實更難找。從大陸來的『熱錢』也減少了。但也有例外,像汝窯這種可以有很高的成交價格。張曉剛1993年的〈血親系列:家庭第2號〉由上海一間私人美術館以預估值兩倍的六百七十萬元美金買下。但平均來看,成交的確趨於疲軟。」據報導該美術館是印尼華裔Budi Tek所建。黃林詩韻補充道:「由於景氣不好的新聞,大家對今年年底很悲觀。」

自信

佳士得亞洲地區總裁高逸龍(François Curiel)說他認為中國市場「動力依舊、熱情依舊」,指出從以香港為基地的外籍藝術商及申請香港國際藝術展爆量的申請書,就可以看作這個市場仍充滿信心的證據。

然而,大家都有底,中國買家都集中買中國的藝術品。三月的歐洲藝術博覽會(TEFAF Maastricht)即便有企圖心,也無法帶領風潮,哪怕有位亞洲買家從Mallett買了一張十九世紀英式印度風的扶手椅(預測價格95000歐元)。位在香港的藝術商Anna Ning說她發現有些有錢的中國人對「歐洲貴族品味」有興趣,2010年6月由蘇富比賣出一件十八世紀的葡萄酒冷卻器,買家來自香港(但冷卻器後來沒有運出去)。高逸龍說:「我不覺得中國買家會轉移興趣到西方藝術上頭。」

「西方的藝廊太相信從今以後他們可以說服中國買家轉移注意力到西方藝術上。」Bryan說。「另一方面,由於中國掌握絕對的金錢和數量,假以時日他們就會把比重漸漸放到西方藝術上。」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