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新聞中國網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日本正在「中國化」〉,訪談的對象是年輕的近代史學者與那霸潤。他說日本如今的狀態是在「中國化」,而這個「中國」,一邊是所謂中國式的現代化,一邊是「德治」的政治。

中國式的現代化(應稱作「資本主義化」)早有很多人提過,但一般認為,宋代只是「接近」現代化,照黃仁宇的看法,中國一直沒有建立數字管理,所以無法真正累積財富。但宋代的確可能是中國歷史以來最富裕的時期,自宋代之後,中國就陷入一個緩慢而持續的經濟衰退當中,這可以從貨幣使用間接得知。比如,宋元兩朝主要的流通貨幣是銅錢和紙鈔,但到了明代,白銀成為主要的交易媒介,說明貨幣經濟失靈,貿易也萎縮。而且宋元海運大盛,交易路線據今日的考古發現,甚至遠到埃及,明初鄭和下西洋,基本上是元代海運昌盛的遺緒。可惜之後明廷的禁海令,和海盜所帶來的風險,使明代的海上貿易銳減,而且從公開轉為地下,貿易獲利無法充實朝廷收入,中國開始陷入內耗。所以中國真正的現代化,實是民國實施貨幣改革後才開始,而現代中國最大的成就,也是確立貨幣制度,使經濟得以在穩定的金融秩序上發展。

至於中國的「德治」,是道德與政治合一的政治型態,我認為這可以拿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為例。雖然中國不像西方發展出分權制衡的系統,但「道德」實際上成為牽制治權(皇帝)的手段。皇帝雖然握有絕對的權力,但必須要依照天道而行,若拂逆天道,便會橫降災禍,動搖宗廟社稷(常看韓國古裝劇的人應該都很熟)。但由於這種制衡系統只侷限在上層,而透過科舉所建立出的仕紳階級,牢牢掌握住財富、知識、官銜的絕對權力,唯一向上流動的方式,只有極為困難的科舉考試(但即便如此,相較於從來沒有科舉制度的日本和僅限貴族子弟與試的朝鮮王朝,中國的科舉制已經是極為進步的舉措了)。這種方式塑造出非常穩定的社會狀態,也就是與那霸認為真正的「歷史的終結」。

今日中國還有沒有「德治」呢?我認為沒有。我這麼說,並不是指中國在中共建政三十年間對傳統文化的摧殘,而是所謂「皇帝」與「臣子」之間的抗衡關係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史達林式的個人極權,隨後是類似古羅馬元老院一般的寡頭政治。中國人如今可以透過金錢收益向上流動,但所有人都受制在共產黨的控制之下,永遠無法和握有政治實權的人抗衡。中共唯一的制衡只能透過內部鬥爭,像薄熙來,但這種「制衡」是隨機的,並不穩定,也無法對統治階級形成有效的制肘。所謂的「德」,成為統治者隨意詮釋,圖利自己的說法,也類似與那霸提到小泉內閣的心態。但小泉內閣好歹還有選票賦予的正當性,中共的治權卻從來沒有任何正當性來源。在政治論述破產之後,中共只能依靠經濟發展,維繫統治中國之應然,這是一般政治學者所抱持的看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