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華盛頓郵報(原文連結

台灣曾經有過隨時要與大陸一戰的準備:大幅海報寫著要讓大陸人民重獲自由,在操場訓練學生來對抗共匪。但自1990年代實行緩和政策以來,如斯文化改變甚多,許多台灣年輕人不再願拿起武器來保衛這座島嶼的主權。

台灣的《天下雜誌》本週公佈一項調查顯示,台灣去軍事化的態勢蔚為主流。這項調查對象是12歲到17歲的學生,他們發現,若戰爭爆發,僅有百分之38.7的人準備好見到自己或其親人去應戰,百分之44.3的人則沒有,其餘不表示意見。

「毫無疑問,這幾年來台灣人想要打仗的意願顯著降低。」前國防部長林中斌說。「我甚至很意外雜誌稱肯打仗人數的數據居然這麼高。」

國防部拒絕對此調查發表任何意見,僅表示沒有任何這種跡象。《天下雜誌》於10月17日到11月4日中收到3715份回信,佔所寄信件5054封的百分之74。

台灣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是個警訊。《天下雜誌》認為台灣軍隊面臨巨大的挑戰,不僅預算日益受限,在面臨中國將武力現代化的威脅下,美國對於出售武器一事感到意興闌珊。

台灣計劃中止目前11個月的徵兵制度,於2014年轉向全募兵制,但由於資金問題,缺乏吸引力徵募新兵,幾乎可以確定這項計畫會延宕數年。使軍隊大多都充斥著這些無心應戰的人。

淡江大學的軍事專家黃介正(?)稱志願役徵集的消極傾向尤其令人擔憂。「這幾年我一直問大學生有沒有意願當志願役,」他說,「通常只有百分之2或3給我積極的回應。」

台灣自從和大陸於1949年的內戰分裂後,在過去二十年來藉由一連串進程緩和兩岸關係,在台灣總統馬英九意圖拉近兩岸距離達到高峰,大部分藉由企圖明顯的商業協定完成。

但中國仍是台灣的長期威脅,隨時有可能侵犯台灣,改變兩岸統一遙遙無期的台灣獨立現狀。根據估計,約有1500枚飛彈對著台灣,並經常進行入侵160公里寬的台灣海峽的軍事演練。

儘管飛彈等威脅如影隨形,今日的台灣顯然是個相當去軍事化的社會,除了國防部的軍事設施,很少有其他的軍事設備。大城市中很少有穿著制服的軍人。當年度軍演高調在電視轉播以提振軍心時,幾乎沒什麼軍事領域以外的人會關心。

黃林兩人將其歸因於缺乏軍事意識和兩岸關係的快速改善,他們稱這使台灣年輕人難以想像過去那種緊張的情勢。

「兩岸關係是如此緩和,」黃稱,「難以想像會有戰爭發生。」

黃認為會使軍事意識如此低落的其他因素,包括台灣年輕人對軍事紀律及軍隊思想與他們期盼的「數位化生活」格格不入。

十五歲的台北中學生高育楷(譯音)解釋他何以沒有意願與中國軍隊對抗,他說參加一場必輸無疑的戰爭一點意思也沒有。

「我們打不贏中國的,」他說,「他們太強大了。」

台北學生的悲觀反映在國防支出佔GDP比重連年下降,以及台灣最近爭取美國──其最重要的戰略伙伴──販售新型F-16戰機失敗上。戰機素來是台灣最希望可以購買的軍備項目。

這些發展,加上馬英九於2009年宣稱台灣軍隊今後應該將救災放到第一位,顯示自1990年代以來兩岸關係緩和造成軍事意識不斷萎縮,如今的發展關係還包括每天有大量大陸遊客到台灣,並維持每週數百次航班在台灣海峽上穿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 大陸 戰爭 美國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