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

我想為今天點這篇文章的人道歉,此文有敏感話題,最好有所準備。

有天我悄聲問我的同事,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時,孫逸仙到底人在哪裡。實習生迅速的回答「南京」,不錯的選擇,這是他的陵寢所在,也是他成立共和政府之地(他當了三個月的總統)。我另一位同事猜「北京」,但很快改念「北平」,唯恐問題有陷阱,這是共和政府時期的名稱。當我說他當時遠在美國丹佛時,兩人驚訝的張大了嘴巴,顯然這事實沒有寫在中國的教科書上。

所有中國的主流報紙消息,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將孫文視作革命的領導人,但這只對了一半。在上世紀之交,有幾十個革命團體計畫要推翻滿清。革命一開始只是彈藥突然爆炸,引起地方政府對革命行動的警戒。武昌的革命團體迫不得已開始反擊,但一如此做,便開啟一連串的反抗。共和政府於1912年1月1日成立,而末代皇帝到當年2月12日才退位。

但孫文在所有的行動中有著難以想像的重要性,包括成立極富影響力的同盟會。孫文自1895年開始就試圖推翻滿清,但在七次起義失敗後,他被迫流亡海外。當他在海外的期間,他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和許多歐洲國家的華僑處募集資金。

在辛亥革命百年來臨之際,北京小心翼翼地加以呈現。官方被告知應該要盛大其事,但要小心不能搶過中共建黨九十週年的鋒頭。因為縱使許多中國人將孫中山視為現代中國之父,他的想法並不符合這個國家目前的方向。孫文的許多理想在共產黨手中並沒有實現,但他們聲稱自己是真正的接班人(而非台灣那些討厭的國民黨)。

今年的頭號大事似乎是孫文對民主的呼籲。中共面臨兩路的抨擊,一是在討論他的貢獻時完全忽略這個「崇高」的目標;二是更為陰險的,宣稱中國已經是個民主國家,胡錦濤在紀念這天的演講中如此聲稱。絲毫無視中國首位獨立候選人幾天前才被軟禁家中的事實。

孫文的歷史遺產在其他地方也被小心的修改。如今很少人提到他是位基督徒,他將革命看成中國的救贖(相關閱讀),或者是他在夏威夷、香港及廣州時大都接受西方教育。孫文甚至在夏威夷拿到美國的出生證明,使他成為合法的美國公民(此文件是特別幫他辦的,好方便他在美國旅行)。可以說正是他的西方背景,使他面對清政府拒絕西方科技及思維所遭受到的挫折,促使他要主動加以改變。

同時我們也忽略了海外華僑和外國政府對革命團體支持及金援的重要角色(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並於稍晚在新加坡成立總部,武昌革命的成功是因為俄國的承認,那時孫文正在美國…)這些史實在官方歷史中消失,因為這無法符合中共黑白分明的史觀。

這一天重要性在於,我們應該要認識真正的孫文,而不是中共塑造出來的形象。如同他所說:

「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並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照現在這樣的政治論起來,就算漢人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中國革命之後,這種政體最為相宜,這也是人人曉得的。」─節錄〈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