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遊台


Andrew Jacobs, 2011年8月10日,紐約時報(原文連結

台灣台北─二十四位中國旅客正迫不及待展開他們首次台灣行,導遊正在機場大廳作臨時說明。他要旅客注意不要亂丟垃圾、隨地吐痰、讓飯店的浴室淹水,以及當地的食物。「台灣同胞沒我們吃的那麼鹹、那麼油,也沒那麼多味素。」導遊郭新喘了口氣。

接著他的口氣變得嚴肅,宛如球隊教練正要面臨實力強勁的對手。他警告不要和當地人談論政治,對中國和台灣只能有正面表述,並盡可能遠離法輪功學員,一個在台灣自由但在大陸遭到禁止的心靈團體。「他們一定會試著跟你講話」,他說:「如果發生這事,趕快離開。」

他們得帶著重重戒護來到台灣,這座爭議的島嶼是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隊一九四九年敗在毛共反抗勢力後逃往的地方。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雙方的官方認知上,從來沒有結束其戰爭狀態,但自兩千零八年大選後,台灣的總統馬英九迅速擴大經濟交流,並促成直接三通,使兩岸關係快速增溫。更重要的是針對兩岸民眾協議,對大陸的旅行團敞開大門。

最初每日人次上限為三百人,後來數字迅速飆升。去年有一百六十萬大陸人士造訪,比兩千零九年同時期增長百分之七十。交通部觀光局的陳瓊華表示,即使八天的行程全在嚴格的管控之下,他們仍對台灣經濟貢獻了約三十億美元,相當於台灣生產總值的0.72%。

今年六月,另一個具指標意義的協議讓第一位自由行的大陸旅客來到台灣,即使有所限制─像是限制僅北京、上海、廈門的富裕階層來台─並控制人數,到六月底以前僅剛好超過1400人。(台灣人已經獲准在中國工作、讀書和投資超過二十年。)

經濟是關係升溫的關鍵因素,但此一方針的背後,對雙方而言都有著更大的政治期盼。北京希望可以鼓動他們期盼已久的兩岸統一,台灣領導人希望藉由接觸,可以有更多大陸人受到吸引,如民主、言論自由和亞洲最活耀的電視節目,以降低他們對軍事行動和武力統一的支持─這是中共對台灣追求完全獨立的一貫態度。如今,即使這座島嶼實際上是獨立的,但中共仍宣稱它是分離的領土。

「任何人都可以看到這裡允許批評政府,並了解民主不會帶來混亂,我們希望可以藉此對大陸人潛移默化。」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如此說,他也是馬先生的國策顧問。

從這團北京團四天的旅程來看,很難完全清楚究竟有多少人被說服了。誠然,這些人相當難纏,有許多中年人是中堅的共黨成員,終其一生他們都被灌輸國民黨是美國走狗,帶著國寶逃跑。「這裡哪能比啊,北京可是天子居所。」李桂紅(音譯),六十九歲,是國企退休員工,在看過台灣首都的都市風貌後鳴鳴得意的說著,其都市景觀多數建於1970和80年代。「咱們房子比他們現代多了,連臭豆腐都比不上我們的。」

這類譏諷是雙方面的。除了當地商人對旅遊花費的激增感到開心,許多台灣人公然抱怨大陸人在室內說話聲響的認知差異,不好好排隊和向陌生人詢問收入等行徑。媒體興奮地描述大陸遊客在佛寺的樹上刻上名字,或是旅行團之間的紛爭。上個月有個熱情過度的遊客在馬總統公開露面時,穿越總統隨扈去擁抱他。

高惠喬(音譯),六十歲,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志工,她說大多數時間她都在撿大陸遊客的菸蒂,或喝斥那些在眾目睽睽下「方便」的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會,又不好好守規矩。」她無奈地說:「他們就是沒什麼教養。」

即使自兩千零八年以來,已經超過三百萬中國人來過台灣,行程安排使旅客和當地人鮮有互動。部分問題在於,遊客的行程都耗在美術館、名勝和特產店,只能跟當地人擦身而過。「我唯一遇到的台灣人就是那些向我兜售東西的人。」陳先生(Lian Chan)說。他四十三歲,是位建材經銷商,是雲南西南部來的旅行團團員。

另一個問題是部分大陸人的明顯戒心。即使北京的旅客有機會和當地居民閒聊─包括巴士上的台灣導遊─他們通常只會寒喧,很少問問題。「你不能怪他們這麼封閉防範,」導遊魏大維說,他負責在巴士上娛樂那些遊客,那些遊客在家鄉通常有著種種壓力:公路塞車、地產價格騰飛、找不到可以吃的五花肉之類。

即使絕大部分大陸人回去後對台灣的烹調習慣毫不適應,這地方似乎仍讓他們留下一些印象。陳先生對他飯店房間的電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說,凌晨時分不停重播衣不蔽體的女性畫面讓他如痴如醉,但記者對政治人物提出尖銳問題的景象也讓他印象深刻。「他們可以把做不好的官員趕下台,」他對此嘖嘖稱奇,「我們的領導是決不會讓這事情發生的。」

也許最有挑戰性的時刻是與法輪功成員的接觸。他們遍佈在旅遊景點路線上,並詳盡地描述他們遭到共產黨的迫害。在國父紀念館,有十幾位成員整日占據著主要的通道。

施文誠(音譯),四十六歲,他是位建築工人,穿著上寫「真善忍」的黃色背心。他說大多數大陸人看到他靠近時都會退縮,但有小部分人會兩邊都看一下,然後拿一本小冊子放到口袋。「我們的目的是讓他們知道他們過的是洗腦的生活,」他說,「如果我們可以說服他們不要向公安揭發他們的鄰居練法輪功,我們就算有所貢獻了。」

對許多遊客而言,他們知道最意外的事情,是這座島上兩千三百萬居民,大多數都不太想和大陸合併,和他們聽過的完全相反。在北京國際機場登機以前,五十九歲的退休工人高桂貞(音譯),忠實的呈現關於台灣和中國之間的主流心態。「我們是一體的。」她說。

到了第四天,她似乎有些別樣的想法。她在等待火車時,離開其他人獨坐一旁,她舉了個兄弟相爭的比喻。她說那個比較老的,逃跑的時候把錢都帶走了,把貧窮憤恨丟給那個弟弟。幾十年過去了,遭棄的弟弟有錢了,也不那麼氣了,孫子輩應該要花點時間來團聚。他們發現他們之間有些不同,但也有很多共同處─其中包括對這種爭鬥失去維持的興趣。

當她被問到這故事包含台灣獨立的可能時的反應,歷經過十年文革苦難的高女士,低沉的笑著,「獨不獨立,」她問道,「說實在的,誰在乎呢?」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