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寫了好些講述中國的書,但仔細看看,我買的書多半是「外人」寫中國(其中也包括台灣人及香港人),可能是覺得中國人寫自己國家總不免落入民族主義的窠臼,「外人」即使參雜著某些偏見,至少也有比較超然的優勢。但我所看的書,多半像李敖對龍應台的批評所言,只有現象而沒有原因,連韓寒也不例外。我們看到中國發展的「現貌」,或者批評、或者讚許,卻不清楚「現貌」如何產生。余華的新書某種程度上交待了「原因」,以他的說法是「寫下了自己的疼痛」。(314)

作者挑了十個詞彙描述中國,不過其中多數是借題發揮,以闡述詞彙為理由,回顧新中國的過去,比如在大陸迄今視為禁忌的天安門事件,以及他童年記憶的文化大革命。對多數人而言,文革和今日的中國社會似乎已經沒有什麼關連,但余華認為今日的經濟狂熱正是過去政治狂熱的轉化,尤其一九八九年以後,政治改革停滯,中國人將全副重心移往經濟發展上,經濟成為「後八九」唯一的政治正確,直到今日。

十個詞彙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山寨」和「忽悠」,這兩個亟富當代中國特色的詞,除了說明中國的現狀,也道出中國深層的無奈:前者發展到了極致,即是政治上的嘲諷;後者到了極致,則是政治上的欺瞞。其實「山寨」和「忽悠」各有其「傳統」,「山寨」的傳統是文革初期各地湧現的「造反司令部」,「忽悠」是大躍進時期各地謊報收成和煉鋼鬧劇。我忽然想到中共著名的宣傳畫,他的形式是蘇聯社會寫實主義的「山寨」版,內容則是「忽悠」人民的虛假教條或理想。歸納而論,社會亂象,不過是政治情況的反映而已。

此書也間接指出今日中國的要害。無論中國人多想重現漢唐盛世,重構近代史,卻很少人碰觸文革,即使文革並非禁忌話題。官方以「十年浩劫」總結,拿四人幫頂罪,以為從此可以不用再去碰觸,卻不能阻止文革在嗣後繼續發酵,成為今日中國大大小小的問題。余華回顧當年的自己,也是在藉由過往的錯誤,反省今日中國。我想余華大概也意識到如此的必要性,否則就會像他在「差距」文中,他所碰到的那位留學生,當他講述中國人民收入的巨大差距時,留學生以「金錢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反駁。余華寫道「無視貧窮飢餓的存在,比貧窮飢餓還要可怕。」(186)刻意遺忘的結果,是生出如此傲慢的中國人,宛如末日初啟的悲歌。
arrow
arrow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