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叔青是台灣著名的小說家,以「香港三部曲」為代表,最近十年又戮力寫出「台灣三部曲」,以小說的架構追溯自己生長的故鄉。但我不知道她竟也是藝術愛好者,曾寫過一本《耽美手記》,紀錄她看展或參加拍賣會時的雜文,並不時加入美術知識,看在我這本科生眼中,也不免嘆服。文學創作是她的本業,美術史不過是興趣,但她在台大旁聽課程,在香港亦與收藏名家交流,還有一位念美術史的女兒陪著看展,其認真恐怕還勝過今日許多號稱在學「美術理論」的學生。而且她能四處遊歷,看遍東西主要博物館的或藏家藏品,精進眼力,也是吾等蟄居台灣一隅望塵莫及的。

今日中國骨董及古代美術的拍賣市場,在中國富裕之後,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以前中國藝術品被低估,可以低價購進,如今大陸人大肆哄抬,收藏門檻也大幅提高,什麼九千美元即可買到古拓法帖,已經是遙遠的記憶了。之前傳為黃庭堅真蹟的「砥柱銘」卷,以四億人民幣的價格拍出,引來一陣真偽之爭,雖然多數的討論僅是譁眾取寵,但這種榮景,確實過去未曾有過。更不要說中共這幾年積極蒐購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其財力和企圖心不可小覷。當然,如此也不免讓中國藝術的拍賣市場變成新的投機場,特別是大陸的當代藝術。許多買家已不再是收藏,而是投資套利,讓藝術市場也充滿泡沫化的危機。

台灣在最富裕的時候帶動一波日據時期畫家的漲風,如今繁華不再,除了少數一二位仍然強勁外,其餘皆已回跌。當年曾煊赫一時的鴻禧美術館,號稱收藏不亞於台北故宮,如今亦歸於沉寂。這種一時的榮景,不過奠基在金錢之上,多為夢幻泡影,對台灣人文素養的教化非常有限。由此也可以看到缺乏文化累積的地區,很難只用金錢就能養出豐厚的人文精神。花錢之餘,也還得有點概念才是。就此來看,台灣挺失敗的,如今時運在對岸那裡,如何發展,就看他們的眼界了。

《耽美手記》中還寫到李敖替章孝慈籌錢治病,拿自家收藏拍賣的往事。當年我年紀尚小,對此沒有概念,不過看施叔青所寫的內容,李敖拍賣的藏品多以歷史地位取勝,藝術價值則次之,顯然是歷史系背景的侷限。台灣學美術史的人,不乏有歷史系出身,雖然在文獻使用駕輕就熟,但回到畫面上,就顯得有所不足。看畫講究眼力,而眼力除了飽覽精品外,多少也要有點畫過的經驗,要不然連紙跟絹都不會分,線條有沒有力都無所感,研究美術史,必然會存著隔膜。李敖會不會畫我不知道,他的字也不好(他說台灣至今的書家只有兩個半,他自己也不算在內),雅好收藏,充其量不過是仕紳一貫的消遣,像董橋那樣,算不上專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