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人愛像寄生蟲的這個我嗎?會有誰需要我嗎?有的時候,會有人想起我嗎?」

「尼特族」之詞似乎已經出現一段時間,但我是再重新翻看《誠品‧學》裡介紹絲山秋子的《尼特族》時,才認識這個詞彙。我看到小說內容摘錄的那一瞬間,心中不停大喊「那不是我嗎那不是我嗎!」:

為什麼非得工作不可呢?社會上有連家事都完全不做的主婦,也有很多只作輕鬆勞動或管理工作就能生存的人。儘管有人說「勞動是國民的義務」,我還是搞不懂吉米為什麼非工作不可。…

介紹文裡的一段話更直中我的內心:

我很清楚是父母提供的優渥環境,讓我能這樣過日子;但他們有意無意間也讓我失去改變的動力,勉強自己進入主流社會。

所以我立刻奔去書店買了這本書(還費了一點周折)。這大概是除了村上春樹外,我唯一一本日本作家的小說作品。雖然小說內容我沒有什麼共鳴,但「尼特族」這個新學到的身分,我倒是迫不及待對號入座。當社會運轉,人人像吃飯上廁所般依例報告自己老闆多機車、客戶多難搞、同事多白癡、工作多繁忙、下班多塞車時,我便在一旁尷尬的看著他們,手足無措。

NEET, 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我是不被需要的人」。

這樣說來,絲山秋子筆下最具尼克族形象的「吉米」(キミ)也不至於到「不被需要」的標準,至少迴橋在某種程度上是需要他的──無論基於什麼理由。

也許這種「需要」是更大的範疇,比如社會的需要。但社會的需要往往很虛幻。我看過一個四格漫畫,畫中人物說他是公司裡不可或缺的螺絲釘,被同僚吐槽「螺絲的意思就是容易替換」。社會需要許多「職位」維繫和運作,但不需要鮮明的個人。當人只是個人,而沒有對應的職稱、頭銜、身分時,他在這個社會中,似乎就真的「不被需要」。

我此時甚至懷念起以前的階級制度。階級固然束縛人的可能性,但也保障了某些事情。比如有人可以盡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必被遠大的理想、目標、功成名就給困住,有人不用煩惱自己未來無著(一直做著父執輩的工作),所謂各安其分、各司其職。這種想法當然很過時,但不見得很糟糕。特別是「追求成功」已經變成這個社會的魔咒之後,我更懷念那個不以成功為唯一目的的古代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