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遠流重新出版《中國人史綱》七年後,我才買了它的上冊。雖然在此之前,我已經在圖書館看過下冊,但家中一直只有上冊也怪怪的,遂在二手書店買了下冊。

中國歷史的書在大陸的出版熱潮下,呈現一片高峰,從「某某說某史」的系列,到「某朝的那些事兒」的類似書名,層出不窮,眼花撩亂,但我還是選擇柏楊的《中國人史綱》這本已經有點年代的史觀。倒不是柏楊寫史多麼正確,而是相較於在台灣所學到的主流史觀,柏楊的看法,仍然是一個新鮮的角度,促使我能夠用更多角度來看待歷史事件及發展。

更重要的是,柏楊深受五四影響,他的眼光,完全是在西方民主體制懷有理想憧憬的狀態下對中國歷史的批判。從他的史觀中,可以看出他對中國的期盼,其中也包含了他對現實政治的批評。書中許多段落,顯然都有所影射,但寫到清末的時候,他的筆觸更加明顯:「都是發憤圖強,為什麼日本辦得到而中國不能,不但本世紀(十九)不能,而且拖到下世紀(二十)中葉以前,仍然不能。」(頁1163)

這種批評,毋寧是沉痛的,原本多麼斑斕璀璨的文明,竟是如此屈辱地走到書中的尾聲。柏楊也見證了台灣解嚴、民主進程,又看到中國在經濟上崛起,開始重拾它過往的光輝,可惜我沒有看到柏楊後來的看法,而他生前的最後幾年,台灣的政治風向,也讓這位五四的繼承人倍顯寂寞。

《中國人史綱》嚴格而論,不是一個很好的歷史課本,因為當中參雜太多五四以來反古的思維,而且它仍然太大中華傾向。柏楊總是很仔細的講述中國擴張領土的過程,仍不脫帝國主義式的國族思維。對我而言,儒家有些很好的內容不必丟棄(畢竟過去的崇儒,遵奉的內容不過是宋朝儒者的「再詮釋」,真的回到原典的也非常稀少),而民族國家的政治思維在今日棄之可也。《中國人史綱》的重要性,在於他提供一個獨立思考的案例,他告訴我不用人云亦云,不用遵守既定的權威,而且要懂得質疑。所以他高度推崇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新政,以及光緒皇帝的百日維新,即便這些政策,永遠被強大的既得利益階層撲滅。也因為如此,他在書中的後半段充滿悲觀論調,如此疲敝至極的中國人,即令是他所稱頌中國難得一見少有昏聵君王的滿清朝廷,仍不能扭轉頹勢,中國確確實實成為「東亞病夫」。

很可惜的是,目前所能見到柏楊對時論和中國人的批評,多止於解嚴之前,二十一世紀後的中國情況,他似乎都不言論了。中國如今正向全世界展是他喪失已久的影響力,特別在經濟上。黃仁宇的推理似乎正逐漸成真,一旦掌握數字管理的能力,縱使中國專制依舊、資訊控制依舊、輕視人權依舊,都無妨他愈發增加的國際地位。柏楊若見及此景,又要如何理解呢?是元帝國的重現,抑是唐盛世的再臨呢?

很久以前寫的上冊讀後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