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喵仔間提供圖片)

我對台南夙有好感,又愛古蹟與老樹,所以《黑瓦與老樹──台南日治建築與綠色古蹟的對話》一書簡直太合我的脾胃。縱然此書一直不在我的優先書單當中(但我的優先書單又是什麼呢?連我自己也不清楚),仍是買了。

台南是台灣名副其實的古都,即便朱天心硬是將台北比附京都,但台南才是足堪和京都比擬的都市。雖然就建城時間來論,台南遠不若京都來得久,但考量京都如今存留下來的古蹟寺院的歷史,台南不見得比較遜色。

當然,台南和京都是完全兩樣的都市性格。台南靠海,京都傍山;京都是木頭色纖細風情,台南市豔紅色的奔放情調(書封底稱台南是暖綠,我不同意)。但兩地都是逝去的政治中樞,都懷抱複雜的人情義理,都有獨到的吃食品味,講話都帶有別於首都的矜貴口音。

以及,這本書的重點,都有戰前的老房子和老樹。

這本書專門介紹台南地區(即戰前台南州的範圍)於日治時期所蓋的建築物,但奇怪的是,當中卻包含五間戰後才蓋的建築物,即台南神學院禮拜堂(206-207)、菁寮國小禮堂(267)、太平境馬雅各教會(270-271)、台南浸信會(274-275)、菁寮聖十字架教堂(278-279),與書名不符。對我而言,縱然這些建築亦有可觀之處,放在此書當中,仍不免感到有點奇怪。

但此書既有手繪的建築鳥瞰圖,又有老樹的立面圖,甚至仔細標出台南公園及成大校園老樹的「老樹地圖」,可見作者用心。復覺得台南有如此珍視它的人,實在很幸福。古蹟老樹,實是城市最重要的資產,只有這些,才能具體呈現出城市的歷史和記憶。我不免又要老調重提,曾有大陸的友人建議我去住西安這千年古都,感受人文風情。但我去過西安之後,哪怕只是沿著舊城這麼踅了一趟,我還是覺得,不如住在台北,更不如住在台南。西安的歷史風韻幾乎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都是虛假的仿唐建築,而且是專門賺遊客鈔票的娛樂場所,讓我無比失望。在中國大陸,即便是原汁原味的古城,幾乎無一倖免於資本主義的摧殘,一個個變成公家的搖錢樹。台灣的古蹟保存概念縱然很晚,活化利用的腳步也許蹣跚,至少從無如此吃相難看。比如說,住在台北市中山北路的美國大使官邸,比它還要精緻宏大的別墅花園在上海不知凡幾,但有哪一棟可以讓民眾隨意進進出出,還能在裡頭看電影呢?(本來還有間誠品書店,可惜沒了。)對我來說,這些古蹟可以開放給民眾使用,遠比變成昂貴的私人餐廳或旅館來得更具價值。

是此,我注意到書中有好些建築物並沒有在使用,甚至沒有修葺,比如農事試驗場(112-113)、台南廳長官邸(144-145),可能市府礙於經費,一時無法修復。但我總期盼這些場所能夠變成市民另一處新的遊憩之地,也許是個小巧的圖書館(或是書店),也許是美術館(台南竟沒有公立美術館,實在令我難解),也許是咖啡館(但這個點子在台灣有些濫了)。台南的民房早已有許多精彩的改裝案例,成為這座古都珍貴的人文風景,這些古蹟建築實在更應該好好加以妥善使用,莫讓這些歷史的見證被湮沒。

不過,此書雖然用心,仍有一些微瑕。其一是內文,作者大概是分作許多小篇幅湊成,沒有事後整本書再潤飾,致使重複的內容很多,有些行文也不流暢。其二是排版,特別是圍繞在手繪鳥瞰建築圖的文字,有時會遷就圖而斷開,造成閱讀上的障礙,而且各個建築介紹不盡然有鳥瞰圖,又加上老樹介紹,單元和單元間分劃模糊,感覺好係混在一起,沒有系統。若要將其當作工具書或導覽書,恐不方便。幸而古蹟老樹之美,足以使此書備具價值。希望以後台灣更富古蹟保存概念,可以支持普查式的導覽圖錄,將台南的老屋舊房一概收入,巨細靡遺,像老屋戶口般,讓台南的古都風情可以維繫不墜,成為台灣人傳統文化的象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