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這部影片時,大嘆相見恨晚,所以在油兔看完後,我隨即放到部落格。這裡放的是沒有字幕的原始版本,油兔有配上中文的版本,不過解析度不好,如果英文能力沒有問題,我建議看原始版本。

我一直非常關注環境議題,在網路為文之外,也會買這類的書籍來看,比如《沒有我們的世界》、《幸福的在地經濟》、《前進雨林》之類。基本上,在「節能減碳」的口號大興之後,此一議題儼然成為顯學,雖然多數時候,我們只不過把它當成口號或噱頭,但比起幾年前還有一派聲音以陰謀論的眼光看待氣候變遷危機,視環境保護為無誤的狀態來看,我還寧願它變成陳腔濫調的主流。

而且由於前年的國際經濟風暴,促使許多人重新思考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經濟發展模式,而經濟發展跟環境又是如此密切相關。因此環境議題不僅僅是環境議題,更是經濟議題,這種經濟議題已經不單單是中科土地開發或六輕汙染這種事情,這部影片告訴我們最根本的根源──消費模式。這種消費模式發展到最後,出現了台灣今日正在爭執的中科土地取得、石化工業發展這些問題。

影片中所提到的關鍵點,我在《我愛身分地位》(Status Anxiety)中也看到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經濟擴張當中,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消費者成為世界上最幸福也最苦惱的一群。

「美國各地不斷冒出的購物中心一再為消費者創造慾望,讓他們隨時都能夠在舒適的環境裡購物。南谷購物中心(Southdale)在一九五○年明尼蘇達州開幕時,它的廣告宣稱:『在南谷,天天都是理想的購物天。』

「根據估計,到了一九七○年代,美國人待在購物中心裡的時間,已經比在其他地方都還要多──除了工作場所與他們的『泰姬瑪哈陵』之外。」(頁42)

如果今天大家不是時時刻刻都在用塑膠產品(我們連叫了那麼多年的「橡皮擦」都是用化石塑膠做的「塑膠擦」),身邊充斥著電腦、筆電、MP3隨身聽、手機等等3C商品,還一季換一輪,我們今天大概也不用去抗議六輕汙染環境、中科強佔良田。改變消費習慣,才是讓台灣可以真正產生質變的主要動力。減少消費、審慎消費、刻意選擇對環境友善的商品消費,都是改變的方式之一。

我自己也是被這種「以消費來促進經濟」觀念荼毒的一份子,相信「買東西是獎勵自己」、「消費是快樂的」之類的說詞。不過之前在看《我愛身分地位》時,買東西就已經思考再三,現在又看了這部影片,我相信對我日後的存錢留學計畫,一定助益甚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