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購書,有時會買到地雷。之前的《珍本明詩話五種》可謂一例,但此書尚且是文學專論,雖非學術專攻,但留無妨。反而更之前的譯本《中國模式──解讀人民共和國的60年》,所費不貲,卻是一本吹噓中國發展的集大成,雷得嚇人。我很勉強地看完〈總論〉,看了朱雲漢寫的〈中國模式與全球秩序重組〉後,便再沒有興趣看其他的文章。

其實這書我買很久了,一直沒有想替此書為文的想法。只是之前在看周日的中時旺來報,看到陳志武《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的書評,讓我不意想起家中這本「中國模式」。而這位陳志武,據書評言,亦是大陸正紅的財經學者,兩相對照,很值玩味。雖說書評強調僅強調此書是要「從根本上破除常見的迷思──沒有突然發生的奇蹟,要理解中國這30年的經濟成就的工具早已完備。」至於這是否就非「中國模式」,好像評者不太關心。

其實我是想講,能在中時看到書評,心中頗感動。我不知多久沒在報紙上看到書評了(蘋果日報和聯合報),尤其懷念以前中國時報的「讀書人」,臺靜農寫的蒼勁字體,簡直替這三個字立下最美的姿態。然而台灣寫書評的文章愈來愈少,愈來愈輕薄短小,愈來愈像出版社發的新聞稿,愈來愈沒有參考價值。但,買書的人還在啊,就算實體書店一家接一家的倒(像是前幾天的政大書城),網路書店仍在蓬勃發展。我不知道何以書評愈來愈難讀到,愈來愈不能替我們過濾、去蕪存菁。這是否顯示著,台灣的視聽環境,終究被膚淺的媒體和充斥聲色之娛的報章雜誌給占領,我們再也支持不了一點點僅存的,純粹以文字構築的文化價值?

每每寫到此處,都不免長吁短嘆,忽憶劉長卿詩:「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倒頗切和。其實我也看過有人感嘆台灣報紙書評不盛之言,終究不過一篇文章。可憐我輩,楚在資訊發達的時代,但大量雜訊充斥,失去可以捧讀的雅文支持,反而更顯無知,不啻是文明發展的諷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