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回台中,難得去了一趟科博館的植物園。科博館離我家很近,走路不過十幾分鐘,但可能以前去的太繁,後來反而很少去了,就是偶爾思及,也覺得不過短短路程,便不甚掛意,總不比和朋友故就相約見面,或者去圖書館找資料來得重要。

植物園剛建好的時候,我曾去過好幾次。當時是很典型「樹小牆新」的景象。雖說入門的水池有人造波浪很引噱頭,不過多是光禿禿一片,剛種下的樹蕨被台中仲夏火辣的太陽晒得半為枯乾;特地種植的各種蕨類植物,還沒有大樹遮蔭,只好拿黑網遮光,但遮得了太陽卻擋不住乾燥的空氣,裡頭的植物都像被火焚過一樣,一圈圈枯乾,不如溫室裡特意栽植的雨林植物。不過台中的氣候確實適宜植物生長,大學的時候再去,密蔭遮道,原本特意栽植的台灣各地樹種幾乎都適應良好,競相佔地拓土,蕨類也因為樹蔭出現,得以生長,蓊蓊鬱鬱,是台中新市區難得的綠洲。

說是綠洲並不為過。圍繞植物園四周的均是繁忙的道路,不遠處還是金典酒店、崇光百貨等熱鬧的商業區,加以近幾年植物園周邊地價竄升,豪宅大樓不斷動工興建,嘈雜之聲不絕於耳。但到了植物園後方種植台灣各地植物的區塊,不算寬的樹叢居然明顯隔掉了馬路的車聲,徒剩樹枝沙沙、鳥兒啁啾。而且盛夏台中炎熱無比,盆地氣候濕度極大,隨便走兩步路就汗流浹背。到此處閑走,一入樹蔭,立刻清涼許多,也比較沒有溽熱的溼氣。但樹多蚊子也多,走一圈下來,四肢常常被小蚊叮滿紅包,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上次回去,天氣仍陰涼,在樹蔭下甚至有些微微的寒意,感覺不出來樹蔭的好處。不過植物園到此時,可說是完全脫去剛建好的那種狀態,除了大樹成蔭,許多眾在樹底下的原生植物也生長茂密,比如蘭嶼植物區,真的宛如走入小叢林一般。雖然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看到人為種植的痕跡,不過更多的是植物自行繁衍生長,彷彿真的是蘭嶼的珊瑚礁小山。各種蕨類也密密長成一片,在樹蔭底下好像草地,卻更富層次。最初種的樹蕨有枯死的,索性就在上面種山蘇,倒更顯原始風貌,我很喜歡。

由於植物園的目的是為了讓民眾認識台灣各地區的原始植被,因此清一色種植台灣本土植物。雖然沒有外來進口有著各色鮮豔顏色的花花草草,我卻比較喜歡這種景色。台灣是很有趣的地方,雖然原住民或漢人移民的傳統用色都喜歡鮮豔奪目,但真正台灣自然的顏色,卻是優雅含蓄的。在高速公路上見到北部山區的林相,多是深綠、灰綠、秋香色交雜,有時帶一兩株比較顯眼的顏色。如果是山櫻花開,最好是那種一叢墨綠色中有一株桃紅,遠比整片桃紅色來的帶有氣韻;如果碰到相思樹開花,雖然單看花是濃彩的豔黃,但遠遠看黃顏色被沖淡,反而像是黃綠色,煞是好看;至於桐花,那是外來的品種,整片整片的白樹就顯得有點俗氣。

所以我覺得大體而言,台灣的原生樹種種在一起的時候,樹冠層層疊疊,像是和緩的山丘,線條很是流暢優美,而且顏色含蓄雅致。可能因為這樣缺乏顏色上的刺激,所以住在台灣的人喜歡鮮豔高對比的顏色,連帶也比較喜歡顏色飽滿鮮豔的花草植物。我也許是看膩了那樣子的顏色,在觀察植物的時候,忽地覺得台灣的原生品種其實品項高雅,就是像台灣欒樹,每到九月開始,就是滿樹黃花,然後立刻有紅色的莢果在樹冠上競豔,可是那黃色花朵細碎小巧,紅色莢果也不是大紅色,而是帶褐色的棗紅,絕不是熱帶地區引進如鳳凰木那樣張牙舞爪,也不會像阿勃勒那樣黃橙片片。我更喜歡苦楝春天的紫花,我都稱那種紫色叫「藕色」,每每春天開滿一樹,淡淡的紫色小花隨風搖曳、吹落一地,襯以若有似無的花香,這是台灣原本就有的旖旎風情。

可惜台灣人工綠地,很少只種台灣原生樹種的,尤其台灣人不耐等候,喜歡生長快速、不太需要照顧的樹,所以黑板樹、小葉欖仁就時常成為首選,真正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樹種,反而不太被建築師或景觀設計所重視。科博館的植物園是台灣很難得幾乎全是原生樹種的綠地,特別像一些我們常視為「雜樹」的血桐、刺桐、構樹也生長其中,讓我很感動。我想植物園的綠地也提供一個看待園藝植物的角度,我們總習慣去花圃買外國進口的種子培育出來的花苗來妝點自家庭院或窗台,但台灣本土植物中,也不乏有具觀賞價值的花草,應該要被發掘出來,為台灣人重新認識。在現在一片外來樹種的人工綠地之中,論其優美、方便照顧管理,我相信台灣本土的樹種不遑多讓,台灣人實應該要多多認識,不要再只有提到台灣欒樹、山櫻花,還有中山北路那一排樟樹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