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jpg
(蔡國強 草船借箭 1998)


因為看了上集,所以就得看下集。而且下集就是大戰,上集鋪了那麼久,總該是要展現導演實力的時候。

下集精彩之處,全是戰爭場面,先是孔明草船借箭,再是火燒赤壁、兩軍浴血。戰爭果然得用錢砸出來,此時就知道其花費的價值。不過除卻戰爭,其他部分還是有莫名所以的不協調和尷尬。對白太過現代化的問題仍在,裡面的女性角色,可能是因為正史所無,夾入其中,很覺突兀。孫曹兩邊陣營的喊話橋段,也很奇怪。此種氛圍讓我有感華語電影的缺漏之處,縱大錢砸得出細節、弄得出場面、喚得來明星,但某些細微的「戲感」,卻不是資金硬體可以撐起來的。華語圈很缺乏一種「具歷史情境的戲劇語言」來讓歷史劇更具擬真性,接受西方訓練的導演如李安,拍《臥虎藏龍》得參酌當時的白話小說來轉換成現代人能夠理解的中文,還得小心不要混入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才出現的和製漢語;侯孝賢拍《海上花》用上海話來「遮瑕」,拍《最好的時光》乾脆變成默片形式,讓觀眾不用勉強忍受舒淇與張震不可能講得好的古雅閩南語。但大陸和香港的導演對於語言,特別是歷史劇的口白,幾乎沒有加以重視並斟酌。致使戲裡曹操吟詠古詩古文,還是顯得跟其他台詞格格不入。

而且我大概太不滿此戲拆成上下兩集,所以看的時候一直覺得赤壁不過像是製作用心的特別版連續劇,類似HBO製作的《羅馬的榮耀》或《都鐸王朝》一類,直到大火燒得桅斷船沉,亂石飛箭布滿天,我的腎上腺素才有甦醒之姿,眼前看起來才真有像砸了幾個億的電影。

《赤壁》算是中規中矩的電影,可能也是近幾年考證最仔細的古裝華語片,雖然未得盡善盡美,但比起張藝謀、陳凱歌等大陸導演的近作,仍是好得多。仔細想想,華語電影裡考究仔細、一絲不苟的歷史劇,特別是中古以前的歷史,好像自李翰祥之後,就幾乎不曾出現了。像之前諸如《英雄》、《十面埋伏》、《夜宴》一類,考證都極為不足;《臥虎藏龍》、《投名狀》的時代是清代,對愛拍清宮戲的兩岸三地,反而比較容易,更不要說是民國以後。我在網路看過討論大陸電影現象的文章,說投資主流電影偏好大製作。但我看來看去,只看到用不完的人和華而不實的錢,格局和細緻度,仍是比不上過去邵氏的古裝大片。當代中國的歷史戲,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秋風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